1.
有一次,參加一個合資企業(yè)的發(fā)布會,中方銷售總經理上來第一句話讓我好生刺耳: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和外方的合資合同成功續(xù)簽了20年!的確是個好——他的心里終于有底,合同續(xù)簽,股比自然再維持20年,可以繼續(xù)和外方對半分利,不懼股比政策調整的影響。
雖說境界不算高,這位經理也是在其位,謀其政。我主張,當下合資企業(yè)要樹立一種“二奶”心態(tài)。白頭偕老,恩愛一生的玫瑰夢,想都不用想。跨國公司之間門當戶對的兼并重組才叫明媒正娶。趁著市場大、勞動力成本低的姿色一息尚存,多給娘家攢點私房錢,才是正道。說是再給8年保護期,就能把核心技術學到手,純屬自欺欺人。
死守股比的諸君一味擔心,放開股比,外資會得寸進尺;我擔心的倒是,當“二奶”們人老珠黃,市場、成本優(yōu)勢不再,跨國公司抽走股本,去印度、越南、東南亞另覓新歡。
2.
合資企業(yè)在中國出現三十余載,與我的記者生涯正好重合,親歷合資企業(yè)發(fā)展史,它們的命運起伏跌宕,一直是個變量。
1982年到1991年,是汽車合資企業(yè)孕育和試水階段。資金和技術的極度匱乏,把中國轎車工業(yè)的起步逼到只能依靠合資的獨木橋上。1982年,鄧小平在中汽公司的報告上批示:“轎車可以合資”。1984年北京吉普、上海大眾、廣州標致三個地方車企的合資試水;1987年,中央決定以一汽、二汽兩個央企為主成立轎車骨干企業(yè),最后也不得不轉為與跨國公司合資,建立起一汽大眾、東風神龍。
1992年到2001年,除了上海大眾,所有合資企業(yè)經營都極為艱難。一汽大眾連年虧損,中方要求大眾在年報里不要披露合資企業(yè)的營業(yè)數據;神龍公司爬坡多年也沒有達到年產8萬輛——設計規(guī)模的一半;廣州標致虧損到資不抵債,法方最后以1法郎出讓自己的股份。直到世紀之交,上海大眾、一汽大眾、上海通用,作為中國轎車業(yè)的三個代表在高額關稅壁壘保護下脫穎而出,成為明星。
2001年,歷時13年的入世談判塵埃落定——拖著給轎車工業(yè)五年“緩沖期”和股比50對50無限期的小尾巴。中國入世,汽車市場大門“半開”。全球汽車跨國公司幾乎系數進入中國建立了合資企業(yè)。在全球化和轎車進家庭兩股大潮沖擊下,中國汽車市場出現“十年井噴”,轎車年產量從70萬輛,激增到近2000萬輛。50對50的股比保護,讓中外雙方都賺的缽滿盆滿。
2005年前后,中央決策層提出扶植自主品牌,自主創(chuàng)新的決策。合資企業(yè)無法形成開發(fā)能力的“原罪”,受到全社會的聲討,讓汽車業(yè)蒙羞。主管部門要求在合資企業(yè)中再搞一個“合資自主”品牌,應付中央提高自主品牌比例的硬指標。但是此舉受到當時草根自主品牌的強烈抨擊,斥為幫助跨國公司絞殺自主品牌的“皇協(xié)軍”。幸好,幾個大集團逐步明白起來,在旗下先后建立獨立自主品牌,把在合資企業(yè)賺的資金和培養(yǎng)的人才反哺自主品牌。承擔了央企國企對中國汽車做大做強的應盡義務。
3.
今天看,合資企業(yè)就是一批代工廠。30年坎坷,制造、管理我們學到了。在全球,中國工廠都是各跨國公司的樣板工廠。至于說到掌握研發(fā)能力等核心技術,一位合資企業(yè)總經理對我一言中的:品牌是人家的,產品規(guī)劃是人家的,研發(fā)機構是人家的,都在跨國公司手里,和中方有毛關系。想要系統(tǒng)拿到核心技術,50%的股份等于零。
在我看來,要求國家再把股比保護8到10年,實際是一種固守現狀的“劃江而治”。放開股比其實是打開一條 “雙向道”。中國汽車業(yè)應該有志氣轉守為攻,“打過長江去!”,學李書福百分之百股比買下沃爾沃。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幾年來,上汽、北汽、廣汽等把功夫下在旗下自主品牌做大做強,把自主品牌五菱、榮威、紳寶、傳祺的自主研發(fā)作為重中之重,把合資企業(yè)中積累的技術、資金、人才向自主品牌傾斜,如北汽董事長徐和誼所說,“勤燒火,慢揭鍋”,高起點地打造堪與跨國公司中高級車型媲美的產品。借船跨國公司的品牌(如五菱用雪佛蘭品牌出口)、標準、渠道,參與國際競爭,刻苦掌握全價值鏈的本領,才是當年饒斌等第一代中國汽車人創(chuàng)辦合資企業(yè)的初衷。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特斯拉年銷量10多年來首降 今年指望新車型
- 開啟泛越野新紀元 探索生活無限可能 坦克500 Hi4-Z正式上市 售價36.38萬元
- 比亞迪30億教育慈善基金啟動,推動中國科教進步
- 25款騰勢D9重磅上市:全系標配“天神之眼”高階智駕,全面躍升智駕體驗
- 售價33.98萬元起!25款騰勢D9重磅上市,再立MPV 6大標桿
- 比亞迪“天神之眼”重磅升級!CNOA無圖城市領航功能全國開通
- 美媒:美國押注鈉離子電池,想擺脫對中國依賴
- 長安汽車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億競速低空經濟
- 日媒稱本田和日產將開始進行合并談判,應對電動車競爭
- 比亞迪海豹獲評2024-2025日本年度風云車“十大最佳車型”獎 中國品牌首次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