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晚間21點半,達達創(chuàng)始人蒯佳祺與現場嘉賓一起大聲倒數著,敲響了達達集團上市的鐘聲。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達達集團發(fā)布了上市以來的首份財報。
財報數據顯示,達達集團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總營收為20.2億元,同比增長69.9%,而整個2020年,其總營收為57.4億元,同比增長85.2%,超出了市場預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達達集團的虧損依然十分嚴重。
根據財報數據,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達達集團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凈虧損為4.20億元,較去年同期凈虧損4.78億元小幅收窄,而在整個2020年,達達集團的凈虧損為17.05億元,相比之下,2019年的凈虧損為16.70億元,即便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達達集團的凈虧損依然高達11.68億元。
隨著財報的披露,一個比虧損更為致命的問題再次顯現了出來,盡管達達集團的營收超出市場預期、虧損也有所收窄,但業(yè)務模式仍然十分單一且過于倚賴京東和沃爾瑪等大股東,仍是其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被迫成長的達達
達達集團如今面臨的致命問題,或許在很早之前就已注定。
先將時間拉回到2014年,彼時蒯佳祺創(chuàng)立了達達試水即時配送,達達也因此成為國內最早開始做眾包物流的平臺之一。
一開始,眾包物流平臺并不被看好,但轉折點隨著外賣風口的爆發(fā)而誕生,達達也在早期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公開資料顯示,外賣市場從2013年的34.3億元極速擴張至2018年的4530億元,外賣的市場規(guī)模翻了130多倍,即時配送的市場規(guī)模也因此得以崛起。
但受益的并非只有達達,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親自下場,試圖在分得一杯羹的同時完成商業(yè)閉環(huán)。2015年4月,美團上線美團專送;5月,京東到家上線了眾包物流業(yè)務;6月,餓了么推出了蜂鳥配送;7月,百度外賣上線了百度騎士。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此時留給達達的生存空間已經不多了。
苦苦支撐了一年后,每送一單,達達就要補貼騎手8到10元。蒯佳琪經過綜合考量,認為尋找合適的并購對象才是最佳選擇。
2016年4月15日,蒯佳祺與各家互聯網巨頭談判過一輪之后,達達與京東到家合并,達達開始進軍超市零售外送訂單,此后,達達的具體業(yè)務變更為兩部分: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這一次,蒯佳祺又站上了新零售的風口。
“京東給我們開出了優(yōu)厚的條件,首先是京東到家合并給我們,而不是反過來;第二,管理團隊仍然可以操盤,并保留獨立上市計劃;另外,京東后續(xù)還會追加投資,并為我們開放各種入口和流量資源?!必峒鸯骰貞浀?。
同樣是在這一年,合并后的達達又與沃爾瑪達成戰(zhàn)略合作,并獲得來自零售巨頭沃爾瑪的5千萬美金戰(zhàn)略投資,2018年,京東聯合沃爾瑪再對達達進行了5億美元的投資。2019年12月,達達宣布更名為“達達集團”,進一步明確即時配送平臺達達快送和即時零售平臺京東到家兩條主線。
然而危機也就此埋下。
兩條腿走路的達達集團業(yè)績增長迅猛。根據當時的招股書數據,2019年達達集團實現收入31.00億元,營收增速較上一年的57.80%上漲至61.29%。其中來自達達快送的收入為19.97億元,同比上漲79.74%;來自京東到家的收入為11.03億元,同比增長46.29%。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是達達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從2017年至2019年,達達集團分別有56.7%、49.1%及50.5%的收入來自為京東提供服務。此外,京東到家仍在京東APP上擁有一級入口,截至2020年3月31日,京東到家的總流量中有約30%來自京東官網。
除了京東外,沃爾瑪也是達達重要的收入來源,從2017年至2019年,達達集團來自沃爾瑪的收入占比分別為4.6%、13.0%和14.9%。
“被迫成長”的達達集團于2020年6月登陸納斯達克,雖然被稱為“即時零售第一股”,但其歷史遺留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財報數據亮眼,但喜憂參半
時間來到2021年,達達集團的財報數據可謂亮眼,但實際上喜憂參半。
喜的是,2020年達達集團的達達快送平臺營收34億元,同比增長72%,全年訂單量達11億。根據艾瑞咨詢數據,2020年達達快送的市場份額由2019年的19%提升至25%。
另一業(yè)務板塊京東到家的數據也十分靚麗,2020年,該板塊的營收為23億元,同比增長109%。達達集團在財報中表示,營收的高增長得益于客單價和活躍消費者數量的增加,京東到家平臺總交易額(GMV)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
不難看出,零售與即時配送兩條腿走路確實為達達集團帶來了顯著的成果。京東到家的快速發(fā)展,同時也在提升達達快送的訂單效率和規(guī)模,而達達快送體驗的優(yōu)化反哺京東到家,提高用戶的黏性和復購率,二者保持獨立開放的運營模式,從而達到高效協同的狀態(tài),幫助達達集團形成完整的生態(tài)體系。
資本市場對達達集團的預期表現在其股價上。根據富途證券統計,截至去年12月31日,達達集團上市后半年漲幅高達128.27%,在市值大于50億美元的中概股明星公司中,漲幅位列第八。此外,達達集團也成功躋身“2020中概股最具投資價值TOP50”榜單,名列第28位。
然而有喜就有憂,憂的是,達達集團過于倚賴京東和沃爾瑪等大股東的致命問題依然存在。
財報數據顯示,在2020年前三季度,京東為達達集團的營收貢獻了14.5 億元,占總營收的39%;而沃爾瑪則貢獻了5.6 億元的營收,占比15.1%。僅僅是京東和沃爾瑪,就為達達集團貢獻了超過半數的營收。
3月22日,京東于晚間發(fā)布公告稱,將以8億美元認購達達集團新發(fā)行的普通股,交易完成后,京東將持有達達集團股份從47.9%上升至51%。京東還表示,將全力支持達達集團在本地即時零售和即時配送領域的發(fā)展,達達將戰(zhàn)略承接京東即時零售和即時配送業(yè)務,共同提升消費體驗,尤其是便捷、高效的即時消費體驗,同時助推實體經濟發(fā)展,實現合作伙伴共贏。
而京東的增持行為,或意味著達達集團的致命問題在短時間內仍難以解決,其業(yè)績增長仍建立在大股東關聯業(yè)務的輸血之上,而對京東、沃爾瑪的高度依賴。
此外,另一個憂在于達達集團居高不下的運營成本和營銷費用。
財報數據顯示,達達集團的成本主要由運營和支持成本、營銷費用、一般及行政費用、研發(fā)費用四個模塊構成,其中支付給騎手的薪酬和激勵措施是運營和支持成本中最大的組成部分。
2020年,隨著訂單量的不斷增長,達達為養(yǎng)活騎手支出了47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加了19億元。
同時,達達集團在2020年的營銷費用達到18億元人民幣,而這主要是由于員工拉新商戶的獎勵返傭支出、付給第三方地推公司的用戶拉新費用等。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隨著達達集團的用戶和訂單量增加,其運營成本和營銷費用也會相應增加,因此達達集團長期虧損的局面在短期內并不容易改變。
達達需要盡快學會賺錢
來自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19年即時配送行業(yè)用戶規(guī)模為4.22億人,2020年增至5.06億人。外賣系、跑腿系、生鮮電商系、快遞系等不同背景的企業(yè)都在涌入瓜分蛋糕,比如美團配送和蜂鳥即配憑借著巨大的流量資源不斷擴充自己的配送邊界,并對達達集團造成了很大威脅,從市場份額來看,達達集團以22%的占比排在美團的35%,及蜂鳥的28%之后。
盡管在業(yè)務層面上,美團和蜂鳥主要是以餐飲外賣為主,達達集團則以商超領域業(yè)務為主,但從現在的體量來看,達達集團的業(yè)務規(guī)模遠遠無法和美團、蜂鳥的外賣業(yè)務相比。
除了市場被瓜分,達達集團一直采用眾包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容易規(guī)?;异`活性強。但殘酷的一面是管理難度高,在建立品牌美譽度層面也會更難。在美團與蜂鳥不斷入侵的大背景下,如果達達集團如果失去了品牌美譽度,那么其風險性將陡增。
此外,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即時配送市場增速趨于穩(wěn)定下行,2018年、2019年增速也為33.8%,2019年放緩至29.6%。與此同時,從用戶層面來看,2020年,用戶的增長率僅14.4%。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即時配送經過多年的快速發(fā)展,增速正在放緩。
與此同時,即時配送領域即將進入存量競爭的階段,業(yè)務多元化與良好的造血能力,將成為競爭力的核心體驗,而對于達達集團來說,背后雖然站著京東與沃爾瑪,但這兩大靠山在即時零售領域的布局遠不如阿里、美團深入。
不過蒯佳琪也早就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他認為,達達集團未來要做的事情既不是“依附”、也不是“脫離”京東,而是在提高與京東的合作密度時,降低京東業(yè)務的占比。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未來的趨勢雖然是物流和零售相結合,本地即時零售無疑是下一個最大的風口,但在風口來臨之前,達達集團需要盡快學會如何賺錢。(來源:獵云網)
- 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暴漲,穩(wěn)居全球首富寶座
- 阿里巴巴擬發(fā)行 26.5 億美元和 170 億人民幣債券
- 騰訊音樂Q3持續(xù)穩(wěn)健增長:總收入70.2億元,付費用戶數1.19億
- 蘋果Q4營收949億美元同比增6%,在華營收微降
- 三星電子Q3營收79萬億韓元,營業(yè)利潤受一次性成本影響下滑
- 賽力斯已向華為支付23億,購買引望10%股權
- 格力電器三季度營收同比降超15%,凈利潤逆勢增長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業(yè)績穩(wěn)?。籂I收增長超21%,凈利潤增長超11%
- 臺積電四季度營收有望再攀高峰,預計超260億美元刷新紀錄
- 韓國三星電子決定退出LED業(yè)務,市值蒸發(fā)超4600億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