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曾告訴我,如果以后要投資物業(yè),千萬別投資商鋪,在電子商務的沖擊下以后沒人會到實體店購物,實體店將淪為試衣間。看了TCL最近搞的一個巡展活動,我覺得那位朋友有些過于悲觀了,因為線下體驗式銷售,或許會成為電商難以涉足的禁區(qū)。
何為線下體驗式銷售?
這里用一個例子來說明,TCL最近搞了一個“色彩科技革命”的高科技電視巡展活動,覆蓋了廣州、武漢、上海、南京、重慶、銀川、鄭州、北京全國八座重點城市,參加公眾超24萬、覆蓋用戶5億、超過15萬網友點贊,巡展目的主要是向消費者展示TCL的三個系列產品:量子點電視、曲面電視以及真彩電視,展示當場還可直接下單,同時配合線上H5宣傳等方式影響更多人,形成更強的傳播和持續(xù)的購買。
TCL本次巡展活動是行業(yè)截止目前最大規(guī)模的同類活動,據說TCL為這個巡展活動耗費了超過千萬資金。如此投入,正是因為TCL新款技術的特殊性,曲面電視和量子點電視都是消費者還不大熟悉的新技術電視,這兩個技術究竟有什么好處?只是在書面上、廣告里宣傳并不夠,必須讓消費者親自看到、體驗、操控實際產品才可以。這兩個技術帶來了突出的視覺效果上,尤其是色域值更廣和立體化效果。而這些效果必須觀摩實物才能感受到。
TCL開展全國展銷,看上去是逆電子商務潮流,實際上卻很好地抓住了市場的需求,很多家庭購買家電之時都會到商場去選購,大宗家電選擇很多,孰優(yōu)孰劣、哪款最合適必須通過線下觀摩體驗才能做出決定,TCL正是瞄準了消費者這個特征。同時,在巡展中引入好聲音學員利用明星效應造勢,結合線上H5宣傳,做了一場O2O營銷,最終促成購買。
體驗購物將是電商的禁區(qū)
為什么優(yōu)衣庫們的生意還是這么好?它有試衣間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線下實體店帶給消費者一種傳統(tǒng)的提袋購物體驗。人們需要與親朋好友一起走出去消費,逛街是一種娛樂;女人們享受試衣照鏡的感覺,享受跟閨蜜一起互相挑選衣服的時光,渴望導購美女跨她穿什么都好看;在購物之余還可享受各種休閑生活服務,電影、餐飲、游樂等等。所以萬達的城市廣場遍地開花、游客如織。
確實有一些實體店出現了空擋或關閉,正如一些媒體報道,某些商場出現了關店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關村為代表的電腦城。這些實體店沒有“體驗購物”的價值,它們過去存在諸多弊端比如宰客現象,現在電子商務完全可以對其取而代之,小米手機可以不做線下渠道依然賣得很好,不考慮黃牛的因素,說明很多品類的產品確實不需要實體店了。
不過,像家電、服裝、美妝、奢侈品這些品類的商品,依然需要線下體驗式消費,電子商務就算未來引入很成熟的虛擬試衣技術,或者線上導購員平臺,都無法與最原始的實體店體驗媲美。
還要注意一點,實體店正在進化。一方面,裝修之類的硬實力在不斷升級,讓逛街成為一種很好的生活體驗;另一方面,互聯網已經成為實體店親睞的工具,它們不再害怕消費者打開手機比價,而是成為電商的提貨點、咨詢點和體驗店。蘋果的產品完全可以通過網絡直銷,就像DELL那樣,但它在線下實體店上投入巨大而且做成了一種標準,將線下體驗購物做到極致,與官網預定不分仲伯,未來所有品牌都會擁有自己的體驗店,實體店永不落伍。
硬件產品更需要線下體驗
小米已在全國各地城市建立小米之家,其外還有很多第三方賣場自行打出小米招牌售賣其產品。我還注意到我家樓下,最近手機賣場不只是沒有關門,反而新開了一家大的,售賣的手機以中低端為主,每天都有促銷員賣力地舉牌拉客,雖然不像中關村以前這么熱鬧,但偶爾還是有人進去。
這說明,硬件產品依然很依賴線下渠道。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一是硬件產品體驗之后購買是最好的決策流程,不論是手感還是系統(tǒng)都需要體驗,家電產品,TCL的電視,也是屬于這樣的硬件產品;
二是硬件領域有很多新的技術,尤其是類似于TCL曲面顯示技術,或者iPhone的Retina技術,更需要實際體驗才能感知器好處。相對而言家電更需要實體店,因為iPhone這類個人消費電子,是相對容易在朋友、同事手里看到的,而且還有大量評測網站,到別人家里去看某款電視的可能性很??;
三是人群依然還存在信息不對稱。盡管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于電商,習慣于互聯網生活,但別忘了還有很多人距離網購有距離,他們要么不是網民,要么不敢在網絡進行交易支付的保守用戶,但這些人同樣需要手機、需要電視這些產品,所以會選擇去線下。
最后就是線下購物有一些類似于逛街購買衣服的體驗,前文已經詳述了,這里不再贅述。
因此,不論電子商務有多發(fā)達,它都無法完全取代實體體驗式購物。實體店即生活服務這類非商品的場所,又是實物商品的體驗購買場所。不過毫無疑問的是,電子商務與實體店購物未來會有更多結合,線下體驗完畢后,直接線上下單、手機支付、物流配送,消費者并不關心自己是否在網購,只要以合適的價格買到需要的商品即可。
微博@互聯網阿超微信羅超(luochaotmt)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