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過后,微信付費閱讀即將上線的消息給內容市場再添一把火,也掀起了內容付費的討論。現在,當我們討論內容付費市場時又多了一個例子:豆瓣推出付費內容產品“豆瓣時間”,首期內容為詩人北島和他的朋友們的詩歌課,形式為音頻,收費為128元訂閱102期內容(已更新6期)。對于這款內容,我的感覺是有些陽春白雪。北島的詩歌課程面向特別文藝的群體,有些小眾。那么,豆瓣為什么要劍走偏鋒呢?
豆瓣時間第一款內容為北島的詩歌課《醒來》
豆瓣入局內容付費市場是水到渠成
在行和分答在推出不到一年時間里獲得了累積融資額超過2億的融資,再加上BAT對內容的布局,明顯可以感受到“內容”已成資本寵兒。但一直距離資本運作較遠的豆瓣,顯然不會為了跟風而做付費內容這件事情。
與許多“強制內容化”的工具類平臺不同,豆瓣本身就有內容基因。最初豆瓣是圍繞書影音的標記工具,但豆瓣社區(qū)化之后,有了許多興趣類內容,如書影音的評論,再比如小組里面的帖子,還有豆列、日記等等。豆瓣FM、豆瓣閱讀等子產品更是直接提供文化內容消費?,F在,豆瓣已是一個內容平臺,覆蓋了文化、旅游、美食、生活諸多內容。
我觀察到,豆瓣去年就在強化平臺的內容屬性。去年豆瓣4.0改版,原創(chuàng)內容以信息流的形式出現在用戶首頁,背后是“編輯+算法”的推薦。在內容變現方面,豆瓣很早就進行過相關嘗試,比如豆瓣FM的會員模式、豆瓣閱讀的付費電子書,還有付費的專欄。不過,彼時內容付費這件事情還未成氣候,不論是支付工具還是版權體系,以及用戶的付費習慣,都還沒有今天成熟。今天“豆瓣時間”入局內容付費市場,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豆瓣時間是什么?
從文化內容市場切入付費是劍走偏鋒
說到內容付費,我們首先會想到去年興起的知識付費產品。分答、知乎Live、得到、喜馬拉雅,以及今年火爆的微博問答、36kr等,這些平臺都是知識交易平臺——付費模式和產品形式不同,但承載的內容本質均屬于知識范疇,解決的需求是讓用戶花更少的時間,獲得優(yōu)質的、有針對性的甚至定制化的專業(yè)知識服務。事實上,網易公開課等在線教育平臺,也可算是廣義的知識付費平臺。正是因為此,許多人也將知識經濟與內容付費混為一談。
但是,正如我之前對內容產業(yè)的定義所言:只要能夠滿足用戶精神消費需求,就可以稱之為內容,資訊、知識、文學、動漫、音樂、視頻、游戲都屬于典型的內容。因此,知識付費雖然最先爆發(fā),但卻不是內容付費的全部。事實上,在知識付費產業(yè)爆發(fā)之前,數字內容付費市場就已存在,比如網絡視頻、手機文學,再比如十年前的運營商SP以及美國的數字音樂市場,都是內容付費經濟,且市場規(guī)模比今天的知識付費要大得多。
知識付費潮的興起給內容產業(yè)帶來的啟發(fā)是:在互聯網內容數量爆炸而質量低劣的今天,精品內容是稀缺到可以賣錢的。再結合類似于問答、打賞、社交圍觀、會員訂閱諸多具有互聯網特色的商業(yè)模式,知識以外的內容市場,也會迎來第二春,吃到互聯網內容付費的紅利。
“豆瓣時間”第一款內容是北島的詩歌課,是北島以及他的16位詩人和譯者朋友們,對51首中外經典現代詩的朗誦和解讀。這是知識內容嗎?一部分是,比如解讀詩歌這部分算是教育的范疇;但又不全是,比如朗誦就是一款文化而不是知識產品。所以我認為“豆瓣時間”最終不是要做知識付費這件事情,而是要做文化內容付費。從“豆瓣時間”上,可以看到,內容付費市場可以突破知識,進入更多細分領域。細分,也是內容付費市場的大勢所趨。
已發(fā)布的幾期詩歌課
數字文化內容付費市場潛力不容小覷
豆瓣進入的市場,我稱之為“數字文化內容付費市場”,這是看上去小眾但卻正在壯大的市場,堪稱藍海?!帮柵家保镔|越來越充裕的中國人對消費消費的需求日益強烈,電影票房連年增長、民間畫室遍地開花、小眾話劇場場爆滿、民謠歌手備受追捧……這些都表明用戶對精神消費有了更強的需求和更高的追求,他們對個性化、多元化、創(chuàng)新性的內容十分渴求。
今天,能夠滿足用戶精神消費需求的非互聯網莫屬。
一方面,用戶的注意力被手機等數字設備吸進互聯網,他們首選通過互聯網消費數字內容包括文化內容,電影、游戲、動漫、文學等等。另一方面,互聯網大幅降低內容生產門檻,跳過中間環(huán)節(jié)縮短內容到達用戶的路徑,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內容變現模式,可以說徹底重構了內容產業(yè)。
還有,越落后的傳統(tǒng)產業(yè),互聯網越有機會。零售不發(fā)達,中國電子商務世界領先;餐飲不發(fā)達,中國外賣O2O冠絕全球;信用卡不發(fā)達,中國移動支付規(guī)模超過美國50倍?,F在,不發(fā)達的文化內容產業(yè),同樣成了互聯網的機會。
互聯網已在重塑文化產業(yè),馬化騰的兩會提案其中一個是“如何充分發(fā)揮數字文化產業(yè)競爭力。”,其認為,“中國在數字文化產業(yè)方面已經是世界前列了。過去30年中國制造可以走向中國創(chuàng)造,也可以用資本力量并購國外文化產業(yè)好的知識產權為我所用?!保R化騰認為網絡加速了文化內容的自由流通,以及越來越好的版權環(huán)境,是數字文化產業(yè)崛起的根本性原因。
內容付費大潮,與文化內容產業(yè)崛起、文化產業(yè)互聯網化交織在一起,就是一個新的風口。去年知識付費是內容產業(yè)的明星,今年很可能會是數字音樂、影視、文學等文化內容付費。年初QQ音樂與酷狗酷我背后的中國音樂集團合并為騰訊音樂集團,可以看到騰訊在數字文化內容領域的布局。而對于豆瓣來說,數字文化產業(yè)的崛起,同樣是一個機會,豆瓣也有其優(yōu)勢所在:
1、兩端(創(chuàng)作和用戶)資源。創(chuàng)作端,豆瓣有詩人作家、影視編劇、音樂人等資源,2015年,豆瓣閱讀共有包括《第十三天》在內的9部作品出售了影視改編權。去年5月,豆瓣低調啟動“影視改編項目”,幫助小說更好地轉化為電影故事,連接作者、編劇、制片方(制片人、導演、策劃)。用戶端,豆瓣一二線和高學歷人群集中,這些“泛文藝用戶”對內容有很高的要求,也有很強的消費能力,豆瓣日歷銷售額做到千萬級,驗證了他們的精神購買力。
2、消費氛圍。做知識付費產品,相對于果殼、知乎等平臺豆瓣并無優(yōu)勢,但是,做文化內容產品豆瓣優(yōu)勢卻很明顯,它去年將slogan改為“我們的精神角落”,而文化內容消費的本質是精神消費,豆瓣做一款話劇賞析內容或者話劇直播產品,畫風很自然,有天然受眾,其他平臺就很難。
不過,我想豆瓣的野心不會只是文化付費市場,而是從擅長的文化內容切入,最終做泛文藝內容市場,比如旅游、生活、美食達人,豆瓣時間同樣可以囊括他們。我想豆瓣的想法應該是,從自己擅長的地方切入,開拓文化內容付費市場這塊處女地并站穩(wěn)腳跟之后,再進入更多內容市場。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頻道(luochaotmt)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