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科技秀“背后,智慧場館的階躍式變革

在很多人看來,本次冬奧會不僅僅是一次體育盛宴,同樣是一場“科技秀”。

說到這場“科技秀”最讓人驚喜的部分,當屬別具一格的主火炬臺,與往常熊熊大火不同,本次冬奧會采用了巨型“雪花”形主火炬臺襯托一盞火炬,唯美而浪漫。

當然,這場“科技秀”所展示的東西不僅于此。無論是8K技術,還是人工智能的應用,都在不斷提升著我們的冬奧會觀賽新體驗。單單說人工智能的應用,智能導航的出現(xiàn),不僅大幅提升了大眾觀賽體驗,也極大提升了場館運營的效率。

而人工智能的大規(guī)模應用,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關于智慧場館的“大門”。下面,讓我們跟隨人工智能的腳步,一起暢想下智慧場館的未來。

01人工智能與奧運場館擦出雪花

人工智能、碳減排等大量新興技術和解決方案的應用,讓“科技冬奧”成為北京冬奧的一大亮點,為“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提供著“硬核”支持。

作為人工智能賽道頭部企業(yè),曠視科技也因科技與冬奧結緣。從本次舉辦情況來看,人工智能與冬奧的交集比大家想象得還要多。比如,開頭提到的室內導航就是如此。

在互聯(lián)網時代,面對層出不窮的城市新坐標,手機導航拯救了無數(shù)迷茫的車主和行人。但是,這并不能幫助人們完全擺脫“路癡”的困擾,因為還有復雜的室內場景。在過去相當長時間里,受限于空間和信號的限制,室內導航尚未得到大規(guī)模應用。

但近年來,隨著AI技術的發(fā)展,以AI算法見長的曠視科技也一直在尋求和探索低成本、高精度、易使用的室內視覺定位方式。

于是,在一個偶然的時刻,亟待滿足的室內導航需求與不斷突破的AI技術實現(xiàn)了交集。2019年,在一次內部的創(chuàng)意碰撞討論中,曠視科技的算法研究員受到自家機器人產品上的視覺重定位技術啟發(fā),想出了在手機上使用攝像頭進行視覺定位尋找會議室的創(chuàng)意。

與傳統(tǒng)室內導航相比,室內視覺定位導航優(yōu)勢明顯。

曠視冬奧項目工程師張長勝告訴我們,市面常見的室內導航,主要依靠藍牙、WiFi 等技術進行識別,容易產生成本較高、精度較低、場景使用受限等問題,尤其在相對封閉的場館,即使有移動或者WiFi信號,但現(xiàn)場萬人扎堆,手機信號差,幾乎不可能完成導航。

相較于其他室內定位技術,室內視覺定位技術具有高精度、易部署的特點,無需對室內建筑環(huán)境二次改造,僅使用激光視覺地圖采集設備對現(xiàn)有環(huán)境采集,就可以實現(xiàn)定位功能,并且將傳統(tǒng)GPS定位的5米精度,WiFi、藍牙定位的1-3米精度提升至亞米級精度。

經過兩年的持續(xù)打磨和升級,目前曠視科技的室內導航技術已經在冬奧會中得到落地。

進擊的“科技秀“背后,智慧場館的階躍式變革

智能導航讓冬奧體驗更便捷

“曠視科技研發(fā)的室內視覺定位導航系統(tǒng),無需借助過多設備,除手機外無需額外增加傳感器,室內環(huán)境也無需加裝輔助定位設備,因而具有成本優(yōu)勢。”張長勝在采訪中向我們這樣介紹。同時,該智能導航系統(tǒng)還具備一系列貼心體驗和技術亮點。比如,該系統(tǒng)可在室內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下,通過手機隨手拍方式便可輕松定位;支持離線識別定位,在人流密度較大5G/4G無法完全覆蓋的場所仍然可順暢導航。

事實上,除了室內導航,曠視科技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也同樣應用在冬奧會的其他環(huán)節(jié)。比如智能防疫,在本次冬奧會中,曠視打造的“區(qū)間智能防疫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快速的無感測溫與健康核驗功能,能夠將防疫信息檢測速度從分鐘級提升到秒級。

上述科技的應用,大大增加了冬奧場館的科技含量。而隨著科技冬奧的舉辦,智慧場館也開始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中。

02場館智慧化大幕拉開

在展示“中國式浪漫”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超大的8K超高清地面顯示系統(tǒng)、人工智能實時捕捉技術、裸眼3D視覺效果等技術,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幅簡約克制而又流光溢彩、科技與人文水乳交融的畫卷。

這幾天,一臺名為“獵豹”的超高速攝像機也頻繁登上熱搜,不僅抓拍了各種精彩瞬間,也成為科技戰(zhàn)袍加身的第二裁判員。

諸多高科技的亮眼表現(xiàn),離不開國家對鳥巢、冰絲帶等冬奧重點場館的智能化升級改造。

據了解,以鳥巢為例,其智能化體系包括1個數(shù)字孿生操作系統(tǒng)、1個智能運營中心外,以及包括健康環(huán)境管理、能源優(yōu)化、設備監(jiān)測預警、數(shù)字消費、公眾服務等在內的8套業(yè)務應用。

其中,能源優(yōu)化順應低碳環(huán)保趨勢。具體來說,能源管理就是通過智能建筑控制管理系統(tǒng)及能源管理系統(tǒng),對包括場館內的各類大型機電設備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優(yōu)化控制,不僅為運動員和觀眾帶來更為舒適的賽時體驗,同時將保障園區(qū)達到合理的能源供需匹配,開啟綠色節(jié)能的運行模式。

正是上述智能化體系的成功搭建,為鳥巢沖擊體育場館的科技新高度打下了基礎。

正如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常宇所說,“(相對于2008年)十四年以后大家再走進鳥巢,它其實已經跟當年的鳥巢不一樣了。它變成一個有大腦,有判斷,有眼睛,有感官的鳥巢。”

說到這里,您可能會好奇,智慧場館與傳統(tǒng)體育場館究竟有何不同?在這里,給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

根據曠視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所謂智慧場館,告別了冰冷單調的鋼筋水泥,不再是信息系統(tǒng)的堆砌和集成,而是具備感知、交互、自我適應、自我進化,具有人體特征和智慧特質的‘生命體’。”它將通過靈敏的感知設備和智慧的場館大腦將“人、建筑物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綠色、智能、安全,進而全方位滿足人們的需求和體驗。

展望未來,智慧場館將具有以下三大特征:自學習、獨立決策能力,綠色環(huán)保、舒適宜居體驗,多技術、業(yè)務協(xié)同并進。

其中,自學習和獨立決策能力是智慧建筑的一大重要特征。簡而言之,智慧建筑能夠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shù)據分析等技術,對其采集、存儲的海量數(shù)據進行匯總、拆分、分析與挖掘,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學習、自我分析和獨立決策,不斷挖掘有用信息做出響應,并根據反饋信息不斷調整自身屬性和功能,進而達到自組織、自協(xié)同、自適應、自進化。

近年來,隨著智慧城市的發(fā)展以及物聯(lián)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中國場館正向著智慧化方向發(fā)展。而此次科技冬奧的成功舉辦,更是為場館智能化發(fā)展增添了一把“火”。

借勢科技奧運東風與智慧建筑浪潮,“智慧場館”將成為一個具有感知和不斷進化的“生命體”,一個會思考的智慧大腦,一個人機物深度融合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為智慧建筑探索一個更綠色、更高效、更美好的未來。這既帶來了可觀的商業(yè)機會,也成為觀察中國產業(yè)升級的絕佳窗口,由此重塑的產業(yè)格局值得期待。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