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蘋果到果園,App Store十年
文/劉興亮(微信公眾號:劉興亮時間)
圖/來源于網絡
?
01
沒有軟件的硬件是僵尸,沒有硬件的軟件是幽靈。
這話不是我說的。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我的第一次計算機課上,老師說的。
多么的形象,貼切,兩句話生動的描述了硬件和軟件的依賴關系。從此,這兩句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腦海里,直到現在。
讓我們夢回2007,第一款iPhone發(fā)布。從外觀上,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沒有實體鍵盤,只有一個圓形按鍵,整個設計完全是iPod的延伸,有人說很美,可是,很多人覺得并不實用。
那一年,iPhone并沒有顯示出除外觀之外獨特的魅力,畢竟,從日常使用上,和諾基亞的智能機沒有根本性的區(qū)別,也就是打打電話,發(fā)發(fā)短信,上個網頁。如果真要說亮點,那就是觸摸屏了,手指點點劃劃,多少還是帶來一些新鮮感。
當時的喬布斯,喜歡封閉策略,力圖完全控制手機應用的開發(fā)。iPhone上的應用都是他們自己開發(fā)的。所以,數量當然有限,畢竟,應用的開發(fā)耗時耗力耗錢。
缺乏應用的iPhone,如同天使沒有翅膀,光好看,也是白搭,況且還有一些硬件設計上的硬傷,為人所詬病。
這一切,在2008年7月10發(fā)生了改變。那一天,距離今天,整整十年。
2008年7月10日,蘋果App Store上線。當喬布斯宣布這個消息的時候,現場和iPhone發(fā)布時完全不一樣,沒有掌聲,沒有歡呼,沒有多少人知道,它將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和世界上很多事情一樣,能夠看到未來的,只屬于少數人,或者少數天才。
今天,蘋果App Store可用App數超過200萬,有超過2000萬開發(fā)者為其開發(fā)應用,在過去的10年,App Store幫全世界的開發(fā)者們掙到了1000億美金。此外,因為30%的收入歸蘋果公司,所以,也給蘋果創(chuàng)造了幾百億美金的收入。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蘋果App Store上各種各樣的應用,使得iPhone的功能極其強大,作為手機的基本功能打電話和發(fā)短信已經基本上忽略不計了,用戶每天花幾個小時在這些應用上,樂此不疲。
有了這些App的iPhone,再也不是一件藝術品,不僅僅具有裝逼屬性,而是徹底改變了用戶的生活,讓用戶對手機形成了嚴重的依賴,一天二十四小時形影不離。
有了App的iPhone,僵尸變成天使,降臨到人間,使生活更加美好。iPhone不再空有一副好看的皮囊,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具有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iPhone的真正的殺傷力,在我看來,是從App Store的上線開始的。
人們之所以喜歡智能手機,iPhone之所以開創(chuàng)了智能手機的時代,完全來自于大量的應用,從游戲、音頻、視頻、社交工具、生活服務、閱讀工具、金融理財……如果iPhone還只是打個電話,發(fā)個短信,上個手機網頁,估計點點劃劃的新鮮感早就沒有了,而只有這些應用,才使得iPhone具有持久不斷的新鮮感,愉悅感,依賴感。
所以,App Store之于iPhone的價值,不言而喻。
02
蘋果App Store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新,它開創(chuàng)了應用商店這種模式。
應用商店是應用的一個分發(fā)平臺。開發(fā)者按照平臺的規(guī)則開發(fā)自己的應用,然后需要經過平臺的審核,保證沒有問題,再在平臺上發(fā)布,供用戶購買下載或者免費下載使用。
在PC機風靡的時代,雖然也有無數的基于Windows的軟件,也有很多應用下載網站,但是沒有一個像蘋果的App Store這樣集中,這樣的嚴格控制,這樣的為開發(fā)者賺錢。當然了,同時也為自己賺了錢。
PC時代的軟件下載網站,很多淪為了盜版軟件的集散地,后來在法律的制約下,又成為了各種廣告的集散地。缺乏有效的控制,缺乏足夠的制約。
蘋果的App Store完全不是這樣。全世界獨此一家,完全集中。而不是像PC時代的下載網站,只要有個域名,架設幾臺服務器,通過一定的渠道得到了軟件的安裝版本,就可以弄一個。結果遍地開花,因此也混亂不堪。
集中的好處就是可控,可以制定自己的規(guī)則。然后開發(fā)者都必須遵守這些規(guī)則。這樣保證了軟件的質量。還有就是用戶只能從這個App Store下載,沒有別的渠道,保證了軟件的可信度。
iPhone用戶用得爽,一個方面是iPhone的硬件不錯,第二個方面是蘋果的工程師在軟件硬件一體化方面的系統(tǒng)優(yōu)化做得好,第三個方面也絕對不可忽視,那就是App的質量由于App Store的存在得到了全面的控制。
不僅如此,App Store構建了一個用戶、開發(fā)者和蘋果三方共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用戶用得爽,無需多說。開發(fā)者的積極性因為App Store的的存在而獲得了70%的收入。
有人要說了,蘋果公司拿走那剩下的30%,非常的不合理,是對開發(fā)者的剝削。但是,不要忘了,且不論30%的比例是否合理,假設沒有App Store,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如同PC時代一樣,盜版橫行,開發(fā)者的收入完全得不到保證。
如果真的是這樣,又有多少人去為iPhone開發(fā)App呢?如果真的是這樣,會有我們手機上那么豐富的App嗎?
App Store讓開發(fā)者掙到了錢,才會有越來越多的開發(fā)者吸引過來開發(fā)新的應用,才能保持App的持續(xù)繁榮,才會使手機變得如此有趣。
雖然,在目前的情況下,由于App的飽和,留給開發(fā)者的機會不如之前多了,但是應該沒有人否認過去十年,蘋果App Store給開發(fā)者創(chuàng)造的價值所在。
正是蘋果App Store的成功模式,使得Android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有很多的App商店,比如Google的Google Play,還有國內的一些應用商店。因為大家看到了蘋果App Store的好處,最重要的三點:一是軟件質量可控;二是開發(fā)者賺到錢;三是自己賺到錢。
當然,也催生了一些不好的模仿者,比如刷機市場也有一個App Store,他們完全繞過蘋果的App Store,建立了自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然后這個Store里的很多軟件偷偷的消耗手機流量,成為「吸費大盜」,刷機的用戶很多都吃過這個暗虧。
這個,則從反面證明了蘋果App Store的價值。
蘋果的App Store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態(tài)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另有些人因為收入被蘋果抽成而不滿意,但是它至少保證了生態(tài)的持久性。什么是好的生態(tài)?能夠持久發(fā)展的才是好的生態(tài)。
我們已經看到了蘋果App Store的挑戰(zhàn)者,比如微信,正在利用小程序逐步建立自己的生態(tài),微信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系統(tǒng)。例如最近很火的拼多多,已經是一個看得見的生態(tài)里的成功者,而還有更多的小程序被人所看好。
本質上,都是一脈相承。
03
蘋果的App Store解開了硬件的困境,也解開了很多基礎技術的困境。它啟發(fā)了硬件制造巨頭,互聯網巨頭的一個重要的策略。這個策略是關于封閉與開放之爭。
封閉還是開放,一直是巨頭們比較糾結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蘋果公司是奉行封閉政策的,但是在App這個方面,App Store則向所有的開發(fā)者開放的。
開放的平臺帶了無數的開發(fā)者,從而使得蘋果公司的先進的軟硬件一體化系統(tǒng)能夠充分的發(fā)揮其影響力。否則,如果在這方面繼續(xù)奉行封閉政策,只靠完全自主開發(fā)的為數不多的一些App,估計iPhone早就被競爭對手打敗,而不是今日智能手機的霸主。
在早期,屬于「技術為王」,誰擁有核心技術,誰就能夠掌握話語權,能夠在市場上獨領風騷。但是隨著技術的日漸成熟,就會進入「應用為王」的階段,這個階段,比拼的則是誰能有更好的應用去占領用戶的心,占領用戶的時間。
如此,從封閉走向開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有建立基礎技術(包括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提供者,開發(fā)者,用戶三方的良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才能最后勝出。
無論多么先進的技術,如果封閉起來,就會缺乏用戶,缺乏用戶就得不到市場,而且得不到市場的反饋信息,無法持續(xù)的改進技術。
PC時代早已遠去,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也進入下半場,蘋果App Store留給我們的啟示,更多的是在未來。
在未來,物聯網時代的智能硬件、操作系統(tǒng),人工智能的基礎技術、算法,云計算、大數據、區(qū)塊鏈這些基礎技術,都需要開放平臺,尋找開發(fā)者,尋找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多方共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才能使得先進的技術落地生根,真正的改變這個世界。
得生態(tài)者得天下,沒有誰能獨自統(tǒng)治這個世界。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