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理財行業(yè)眾生相:被迫追逐、技術信仰和燒錢游戲

原標題:智能理財行業(yè)眾生相:被迫追逐、技術信仰和燒錢游戲

有一個詞叫“財商”,是說理財的智商,財商高的一般都能理好財,把財越理越多。

盡管如此,99%的人在理財決策時都會存在這樣的疑問:劃算嗎?安全嗎?能達到我的預期嗎?

有趣的是,這些理財者的常態(tài)化疑問吸引到的卻是一大批理財機構和平臺們。一邊是不知道怎么理好的理財者,另一邊是絞盡腦汁要幫理財者理好財的機構和平臺們。

于是,一拍即合的事發(fā)生了,促成平臺和理財者達成一致的“姻緣”就此誕生了,它就是“智能理財”。根據艾瑞網聯合陸金所發(fā)布的《智能金融4.0:2019全球智能理財服務白皮書》預測,到2022年,中國智能理財服務市場規(guī)模將達7370.5億元。

同人工智能一樣,智能理財行業(yè)也在慢慢擠出自己的水分,這么些年來不僅慢慢淘汰掉了不少攪渾水的,也留下了一批開花結果的平臺和機構。他們是智能理財賽道的階段性勝利者,也仍在各自的發(fā)展節(jié)奏里向真正的智能理財靠攏,試圖在這場持久追逐戰(zhàn)中笑到最后。

傳統銀行:被迫落后與奮力追趕

線下理財時代,傳統銀行因為線下機構覆蓋率高,占盡優(yōu)勢。

但線上理財時代的到來,幾乎完全削掉了這種優(yōu)勢,致使銀行在理財人群紅利爭奪中長期處于下風,一度被寶寶類理財們按在地上狠狠地摩擦。在那個瘋狂的互聯網理財時代,線上理財甚至要比線下理財逼格要高不少。

于是,傳統銀行一躍成了被迫的追趕者,好在智能理財和線上化趨勢的到來,為他們敲響了一記警鐘。但后知后覺不意味著失敗,其中一些實力強勁的頭部銀行開始向智能理財賽道發(fā)起頻繁的戰(zhàn)略布局,試圖補足自身的線上和技術短板。

2016年底,招商銀行推出“摩羯智投”的智能投顧服務;2017年,工商銀行推出“AI投”;2018年,中國銀行推出“中銀慧投”……毋庸置疑,這些線上智能理財服務地更多還是高凈值的用戶群體,盡管線上非傳統銀行的優(yōu)勢所在,但推出智能理財服務已經表明了他們堅定的態(tài)度。

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線上始終是智能理財的主要場景,這也是銀行們要排除萬難,從而去打造一套技術體系去服務線上智能理財需求的根本原因。

從主要用戶群看,銀行受傳統金融發(fā)展基因影響,其所累積的用戶大多資產數額較大,客戶理財客單價較高,因而推出可靠的智能理財服務其實是一種自我進化。而從互聯網平臺的逼宮來看,銀行們之所以硬著頭皮進軍線上智能理財,更是為了留住自己的優(yōu)質客群,畢竟一旦流失,銀行很難再把他們拉回來。

當然,線下智能理財場景同樣有很大的價值,好在銀行并沒有忘記線下這一重要陣地,對于陸金所、天天基金網等互聯網金融機構來說,龐大的線下網點是銀行們超車的關鍵,更是他們堅守住線下陣地的唯一選項。

用敵人沒有的武器去攻擊他們,往往能夠有奇效。配合線下智能理財布局戰(zhàn)略實施的關鍵是實體智能服務機器人,最早在2014年,蘭州銀行就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引入了智能機器人“蘭蘭”,2016年,國內銀行刮起了布局智能投顧機器人的風口,爭相在密集的線下渠道鋪貨,不少銀行借此實現了智能理財的全渠道布局,拉了一張智能理財的“新零售網”。

但銀行布局智能理財的雄心卻還是被技術能力死死地鉗制了。目前銀行的智能化水平,尤其是中小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科技企業(yè)的水平相比普遍存在明顯的差距。其中原因不言而喻,技術團隊與技術布局的差異化是主要原因。

綜合理財平臺:技術信仰累積不可復制的數據和經驗

與銀行站在直接對立面的,正是一眾綜合理財平臺們,或者稱之為具有強大科技和互聯網基因的平臺們,最具代表性的有陸金所、京東金融、度小滿金融等等。在智能理財的發(fā)展史上,他們是制造高潮與變革的佼佼者,更是推動智能理財行業(yè)向前“大躍進”的強力推手。

技術信仰是他們共同的基因特性。以陸金所為例,其隸屬于中國平安保險,誕生初始并沒有涉足互聯網業(yè)務,而是在一年后的2012年進軍線上業(yè)務,開始孵化智能理財技術生態(tài)。7年后的今天,智能理財技術已經成為陸金所發(fā)展的奠基,讓陸金所成為了國內規(guī)模最大的線上理財平臺,坐擁4200萬用戶。

在今年網經社發(fā)布的《2018年中國“泛電商”獨角獸數據報告》中,陸金所估值394億美元,列屬超級獨角獸。其實陸金所和BAT是有本質區(qū)別的,依托于平安集團,既比BAT們更懂金融,卻又比傳統金融機構更懂科技。

現如今陸金所的智能理財技術邏輯架構已經打通了三層生態(tài),第一層是底層的10萬個神經觸點(斷點機器人),覆蓋用戶操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第二層是基于KYC、KYP的KYI模型體系,目的是預測用戶的意圖,第三層是基于斷點和KYI的人工智能交互,用以提升用戶交互的體驗。

這樣的技術架構其實取決于陸金所的平臺性質,因為龐大的理財產品種類(超過7000只)和規(guī)模決定了用戶需要全周期和個性化的理財服務,陸金所只有盡可能覆蓋到每一個用戶在每個階段的理財需求,才能保證平臺產品與需求對接的效率最大化。

誠然,對于技術的信仰讓他們構建起智能技術的生態(tài),只是各自對于智能理財的戰(zhàn)略布局不同。度小滿金融、京東金融們更偏好場景+智能理財的結合,譬如以電商、新零售場景流量為智能理財導流,而陸金所們則更偏好全周期、個性化的智能理財服務,側重于服務個體的理財差異化需求。

不過同銀行系相比,陸金所這類綜合理財平臺最大的優(yōu)勢和勝勢就是技術累積。

近日陸金所COO崔永平在接受采訪時也表達了對于各機構智能化差異的看法:“以往的理財更多的是集中在線下網點的基礎上,很多交互都是線下的,這些服務經驗和與用戶的交流數據,如果沒有線上化的積累和語料的積累,其實很難使用機器學習,也很難在此基礎上了解不同類型客戶對產品接受的習慣和特點是什么?!?/p>

顯然,比起長期以線下為服務重心的銀行們,陸金所這類平臺擁有無法復制的數據和經驗積累,因此能夠不斷迭代自身的智能化技術,而技術為它們驅動了用戶規(guī)模的指數級增大,而這又會反哺他們智能理財技術體系的進化。

垂直理財平臺:AI是頭部玩家的燒錢游戲

誰也沒想到,當年貨基的全民購買潮流竟然是被寶寶類理財帶起來的。但那時候,天天基金網這樣的垂直理財平臺,已經默默地發(fā)育了5、6年的時間。對于天天基金這類垂直平臺來說,智能理財似乎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只需要為用戶給定基金投資的組合即可,因為簡單的產品種類對于智能技術提出的要求要更低。

即便如此,基于個人理財的差異化需求,特定產品種類的智能理財推薦依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2016年,天天基金網聯合數家基金公司推出了基金智能投顧產品——組合寶,以幫助投資者做出更優(yōu)的理財決策,實現一鍵跟投等服務功能。

除天天基金網這樣的老牌選手外,蛋卷基金等新興垂直理財平臺也正在參與到這樣的一場競賽中來,以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者目光。而像蛋卷基金這類平臺的優(yōu)勢在于其有母體雪球網的巨大導流。

事實上,在基金垂直賽道,智能技術比較奢侈,且在基金投資中的應用還不夠深入,去年就有業(yè)內人士認為AI在基金行業(yè)的運用還在燒錢階段,且往往只有大企業(yè)玩得起。同時由于受到產品覆蓋領域的限制,天天基金、蛋卷基金們這類平臺的用戶數據信息積累相對較窄。這無形之中就導致了他們在智能理財服務方面,對于用戶與產品的匹配能力將受到一定的限制。

起步晚、應用淺似乎是垂直理財平臺在智能理財上的普遍現象,一方面這與基金機構本身的運作習慣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基因這類垂直理財產品的操作難度有關。顯然,垂直理財賽道,在智能理財需求上,總體上呈現出尚未得到較好開發(fā)的特點。

4.0階段蓄勢待發(fā),供需匹配融合加速

在艾瑞網聯合陸金所發(fā)布的《智能理財 4.0:2019 全球智能理財服務分級白皮書》中,以市場調研分析為基準,從交互體驗、智能匹配、投資者教育三大方面,明確對智能理財的階段作了標準劃分。

其中,1.0階段平臺的特征為問題點選模板式自助客服、缺乏個性匹配、基礎投資者教育;2.0階段平臺的特征為查詢式機器人客服、粗糙的個性化匹配、基礎投資者教育;3.0階段平臺的特征為用戶意圖識別及多輪對話、個性化匹配及風險錯配預警、體系化投資者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白皮書指出目前多數機構的智能化水平處在2.0階段,少數機構處在3.0階段。結合上面的標準可知,工行等銀行和天天基金網等垂直理財平臺基本處于1.0和2.0的階段,而陸金所這類綜合理財平臺則處于3.0階段。顯然,智能化水平發(fā)展在各類金融機構間并不均衡。

不可置否,智能理財進化的核心依然是實現供需兩端的高效精準對接。事實上,從線上化理財到智能理財,人們越來越追求輕松高效的理財方式,期望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獲得更多的收益。

而在平臺供給端,激烈競爭與滿足用戶需求的欲望,促使平臺不斷以大數據和全面的經驗去迭代自己的智能理財能力,從而以最高效和最合適的方式服務好理財用戶。

目前的趨勢是,在智能理財前幾個階段的培養(yǎng)下,適應智能化理財模式的用戶規(guī)模正在變大,因此對于智能理財的需求不斷膨脹,供給端因此也在不斷擴大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總的來說,供需的不斷互促和融合,催生的便是即將到來的4.0階段,而技術與經驗將成為這一進階過程的永恒驅動力。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fā)曠創(chuàng)投網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9-07-12
智能理財行業(yè)眾生相:被迫追逐、技術信仰和燒錢游戲
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線上始終是智能理財的主要場景,這也是銀行們要排除萬難,從而去打造一套技術體系去服務線上智能理財需求的根本原因。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