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銀行走入死胡同?

本文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最近半年來,開放銀行的概念降溫不少:一方面是沒了新鮮感,講來講去還是那些東西,失去了傳播效應;另一方面則是缺乏公認的標桿,沒見誰做得特別成功,失去了市場號召力。

從金融與場景融合的內涵看,開放銀行是必然趨勢,問題是,趨勢從來不等于近期會實現(xiàn)。我們常常忘了這一點,以至于在初期興奮過度、投入過度,短期看不到希望又輕易放棄、另尋他途。

開放銀行屬于新形勢下生產生活大生態(tài)重新構建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任何“活生態(tài)”的建設都是復雜的、曲折的,要在時間的反復檢驗中逐漸成型。

一、終局視角下的開放銀行

價值投資者非常推崇查理·芒格的一句話,“要朝前想、往后看,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p>

反過來想,即逆向思考,是一種終局思維:知道未來什么樣,才能確定現(xiàn)在該做什么。一如芒格所說,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么地方,這樣我就不去那兒了。

在投資領域,成熟的投資者非常看重商業(yè)模式,這也是終局思維的體現(xiàn):如果商業(yè)模式帶有贏者通吃屬性,最好只押注第一名;如果商業(yè)模式是“剩者為王”,比誰活的久,最好押寶有經驗、穩(wěn)健經營、基礎扎實的團隊。

那開放銀行的終局是什么呢?

一般解讀傾向于以科技為主線,通過梳理“物理網點”“自助設備”“網絡銀行”“開放銀行”等發(fā)展階段,強調不同階段的演化主要由科技驅動。據此展開的邏輯推論,便是誰掌握了科技,誰就掌握了銀行業(yè)的未來。

科技驅動沒有錯,但用戶需要的始終是金融服務,科技僅與用戶體驗相關,所以,開放銀行的終局不是科技,而是科技驅動下的全新金融服務體驗:

中長期看,這種體驗是無處不在的極簡服務,突出的是無界。在物聯(lián)網、5G、區(qū)塊鏈的加持下,這種無界可能突破了我們當前的想象邊界,這里不做無謂預測。

三五年內,我們則可以有把握地說,開放銀行的路徑仍將圍繞銀行服務與生活場景的深度融合展開,確保用戶在主流場景中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務。

所以,現(xiàn)階段講開放銀行,還不能脫離場景金融的實踐范疇。無論是在APP內自建生態(tài),還是積極走出去,本質上都屬于金融機構與場景方的互動,以便在不同維度上實現(xiàn)金融與場景的融合。

二、繞不開的場景

最近一兩年,開放銀行給人的感覺是銀行在唱獨角戲,片面強調開放了多少接口,連接了多少場景,把API當成了KPI,重數量不重質量,重輸出不重運營,結果自然是雷聲大、雨點小,銀行自說自話強調成績突出,但用戶和市場均缺乏感知。

由于涉及到金融機構與場景方的互動,開放銀行不只是銀行一方的事,需要場景方的積極互動與深度參與。但場景方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至于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銀行不具備支撐生態(tài)的能力。

在一個生態(tài)網絡中,貢獻與位置成正比,占據核心位置的人對應著最大的貢獻。銀行發(fā)力開放銀行,自然想要占據核心位置,但做不出核心位置對應的貢獻:

一方面,銀行的API接口對應的產品和服務屬于低頻業(yè)務(高頻的支付業(yè)務掌握在第三方支付機構手中),而各類生活場景屬于高頻業(yè)務,低頻對高頻,銀行缺乏話語權;

另一方面,很多銀行坐擁千萬級甚至億級用戶,但用戶并不活躍,無法“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能靠用戶規(guī)模翻身。

結果就是,場景方主動做金融業(yè)務,推動金融與場景的融合,效果很好,誕生了很多巨頭;但當銀行反過來布局場景,走開放銀行之路時,便是雷聲大、雨點小,難見成功。

對銀行而言,很難改變金融產品的低頻屬性,只能靠提高用戶活躍度來提升生態(tài)話語權。

三、用戶促活

提高用戶活躍度,要么場景帶動,不斷積聚高頻場景,典型代表是支付寶;要么網絡帶動,強化用戶內部的聯(lián)系與互動,變點狀為網狀,靠用戶自發(fā)形成的社區(qū)維系活躍度,典型代表如微信、抖音等。

這幾年大中型銀行發(fā)力APP建設,多半走的是場景之路,但從場景類型、數量上看,距離金融科技巨頭又有很大差距,缺乏差異化亮點,推進起來很吃力。結果是,不少銀行花大力氣做補貼,除了培養(yǎng)一批羊毛用戶外,真正的價值貢獻非常有限,導致在戰(zhàn)略上無法深入下去,走走停停,前期投入多半變成了沉沒成本。

如果從網絡社區(qū)的角度來看APP破局,著力點不在于布局多少同質化的支付場景,而是要致力于建立并鞏固用戶網絡。

很多銀行坐擁億級注冊用戶,但用戶之間缺乏連接,如一盤散沙,大而不強,用戶價值難以發(fā)揮出來。某種程度上,很多銀行并沒有意識到強化用戶網絡的重要性。


以轉賬功能為例。轉賬是天然的網絡業(yè)務,活躍的轉賬業(yè)務能沉淀出高質量的關系鏈,但很多銀行并不重視,表現(xiàn)為轉賬功能仍停留在1.0時代,需要用戶輸入銀行卡號、開戶支行,用起來很麻煩。好一些的迭代到手機號轉賬,便捷了一些,但也沒有本質差別。

對銀行而言,若從用戶網絡的角度重新審視轉賬業(yè)務,可發(fā)掘的創(chuàng)新空間便不應止于手機號轉賬,更不應止于當前的推廣力度。

四、產品開放


開放銀行應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是平臺思維,二是產品思維。在以用戶促活、場景建設為抓手自建平臺的同時,也要積極推動產品走出去。

事實上,對于絕大多數中小銀行而言,自建平臺的成功概率太低,開放銀行的機會僅存在于產品開放一端。

1. 支付賽道。支付是所有交易類場景的必需環(huán)節(jié),當前,國內支付與場景的融合是最徹底的。在支付賽道,支付寶、微信、云閃付三家全面領先,平臺地位無可撼動,銀行的機會不在于再造一個支付平臺,而是聚焦產品思維,以銀行卡為載體,提升自家銀行卡在第三方平臺的露出機會。

從這個角度看,銀行真正要發(fā)力的不應是支付本身,而是信用卡。至于手機銀行APP的掃碼付功能,做一個標配功能就好了,不應寄予太多厚望。

2. 消費金融賽道。隨著聯(lián)合貸款出資比例要求的出臺,消費信貸市場將重新回歸資本金導向:有多大資本金,做多大業(yè)務。大的流量方很難再以聯(lián)合貸款的名義獨占產品“冠名權”,出資銀行也不再僅僅是隱藏在產品背后的資金方,有望更高效地實現(xiàn)用戶轉化。這也決定了,大流量方的話語權不斷下降,大中型銀行仍將是消費金融的主角。

在開放策略中,銀行仍應堅持產品導向和平臺導向兩條腿走路,一邊突出產品開放,與場景方廣泛連接,持續(xù)獲取信貸流量;一邊自建平臺,做好外部流量轉化和承接。不過,隨著消費信貸業(yè)務回歸本質,流量運營和模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下降,低成本資金+風控能力才是決定市場終局的勝負手,不可舍本逐末。

3. 資管賽道。互聯(lián)網理財全面清理整頓后,基金和銀行理財回到舞臺中央。第三方渠道雖有場景流量優(yōu)勢,但也僅限于代理銷售業(yè)務,不能改變“產品為王”的行業(yè)現(xiàn)狀。對于銀行而言,相比搭建第三方財富平臺,以理財子公司為抓手,做好自營理財產品研發(fā)和分銷更有價值。

五、剛剛起步而已

當前,很多銀行的開放銀行建設,更像機械地完成KPI,為接入場景而接入場景,在落地過程中產生了種種偏差。久不見成效,便慢慢接受了現(xiàn)實,不再有改變進取之心。

其實,生態(tài)建設,本就很難畢其功于一役,既要自上而下的供給側規(guī)劃,又要自下而上的需求側驅動。自上而下的規(guī)劃容易推進,自下而上的需求則靠天時地利。

當前,C端場景金融的需求已得到較為充分的滿足,空間不大;但在5G、物聯(lián)網、區(qū)塊鏈等新基礎設施的推動下,B端生產銷售場景正加速線上化,為金融與場景融合帶來了新的空間。

從這個角度看,開放銀行建設,并未走入死胡同,只是剛剛起步而已。

本文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0-11-13
開放銀行走入死胡同?
本文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題圖來自:視覺中國最近半年來,開放銀行的概念降溫不少:一方面是沒了新鮮感,講來講去還是那些東...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