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互聯網正與實體經濟握手
文/孟永輝
如果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幾年前,我們正在經歷的這一切在那個時候是完全無法想象的。要知道,在那個時候,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互聯網平臺與實體經濟的分野,互聯網公司與實體公司有關流量和資本的瘋狂爭奪。然而,在當前的情勢之下,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互聯網公司正在尋找任何一切可能的機會與實體經濟握手。
這似乎告訴我們一個相當淺顯,但卻容易被人們忽略的道理,即任何一切的經濟形態(tài)必然需要回歸實體,才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所以,透過這一點,我們幾乎可以斷定的是,早前有關一些互聯網的終極歸宿是某某某的言論,幾乎都是臆想與猜測,互聯網只有與實體經濟結合,也必然和實體經濟結合,才能找到未來的發(fā)展之路。
數實融合的概念,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事實上,我并不太認同,有關數實融合的概念。從本質上來講,所謂的數實融合,依然是一個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的概念。我更多地愿意將數實融合看成是互聯網所代表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在進化過程當中的一個「交點」。所謂的「交點」,其實正是它們共同的進化方向。
所謂的「數實融合」,其實是將互聯網所代表的虛擬經濟劃歸到了數字經濟的范疇,而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經濟應當具有一個更加寬泛的概念。在我看來,數字經濟應當是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交點」。因此,如果我們一定要給互聯網正在進行的與實體經濟的握手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的話,數字經濟再合適不過了。
的確,一場以數字經濟為主導的全新進化正在上演。從互聯網行業(yè)來看,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摒棄傳統(tǒng)意義上以撮合和中介為主導的平臺模式,轉而通過投身到大數據、云計算、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的浪潮里,尋找它們有關新型「基礎設施」的角色和定位。
從實體經濟來看,以制造業(yè)、物流業(yè)為代表的實體經濟范疇下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科技元素和概念,黑燈工廠、智能物流機器人等概念,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無論是互聯網經濟的轉型,抑或是實體經濟的升級,我們都可以看出一個非常明顯地的「交點」,而這個「交點」的確切定義,或許,正是我們正在被反復提及的「數字經濟」??梢灶A見的是,當數字經濟的發(fā)展逐漸深度,原本橫亙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鴻溝將會被徹底彌合,取而代之的將會是一場深度融合時代的來臨。如果給這樣一種深度融合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的話,筆者更加愿意將這種深度融合,定義成為「虛實融合」,而非「數實融合」。
在虛實融合的浪潮之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風險與機會同在。認識到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并找到其中的機會,才是把握虛實融合大背景下新風口的關鍵所在。
從收割到共生
如果給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模式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的話,收割再合適不過了。所謂的收割,其實就是將流量盡可能多地匯聚到自身的平臺上,然后,再借助交易的達成實現盈利的目的。我們看到的電商、共享經濟、新零售為代表哦的互聯網經濟,幾乎都遵循著這樣一種發(fā)展脈絡。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一種發(fā)展模式,在某一個時間段內是有著它的功能和作用的。但是,如果所謂的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僅僅只是局限在流量收割的層面,而沒有真正去改變自身,甚至沒有真正將流量看成是服務的對象,而僅僅只是看成是收割對象,那么,這樣一種發(fā)展模式必然會走入到壟斷和內卷的死胡同。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壟斷的產生,內卷的盛行,正是這樣一種發(fā)展模式的必然結果??梢灶A見的是,如果以收割為主導的商業(yè)模式不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互聯網商業(yè)模式所導致的發(fā)展問題和詬病是無法得到根本性的解決的。而根本性地改變以收割為主導的互聯網模式,必然需要放棄傳統(tǒng)意義上的平臺模式,轉而化有形為無形,更好地回歸到產業(yè)本身。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正是這樣一種情形的發(fā)生和出現。無論是平臺企業(yè)對于自身體系下的個體的支持,抑或是衍生于共同富裕概念下的平臺與自身對應實體經濟的協(xié)作,從本質上來看,其實都是互聯網公司開始放棄傳統(tǒng)意義上以收割為主導的發(fā)展模式,轉而開始尋找一種共生共榮的發(fā)展新模式。
如果我們?yōu)樘搶嵢诤系臅r代尋找到一個規(guī)律的話,那么,從收割到共生,從你死我活到共同發(fā)展,才是一個關鍵所在。找到在共生共榮的發(fā)展大背景下的新定位,才是每一個虛擬經濟企業(yè)和每一個實體經濟企業(yè)真正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我們看到的美團的美好生活小幫手,拼多多的扎根三農,騰訊的產業(yè)互聯網,基本上都在沿襲這樣一種發(fā)展規(guī)律。
從中心到去中心化
當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握手,從本質上來看,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這是虛實融合時代的主旋律。所謂的去中心化,其實就是要告別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以撮合和中介為主導的發(fā)展模式,更多地從產業(yè)本身著手來尋找新的發(fā)展機會。所謂的以撮合和中介為主導的平臺模式是在信息不對稱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借助互聯網平臺,我們的確可以減少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時間,極大地提升了效率。
然而,等到信息極大地豐富,抑或是等到所有的信息都集中到平臺上的時候,平臺本身其實已經從一個可以高效對接和撮合信息的存在,變成了一個另類的信息集散地。從本質上來看,它的角色與以往我們在傳統(tǒng)時代面臨的并無兩樣。換句話說,中心化的商業(yè)模式,業(yè)已無法提升效率,甚至還會造成信息的冗余。
這就需要一種全新的信息對接的模式來取代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以互聯網平臺模式為主導的中心化的模式。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為我們帶來了區(qū)塊鏈,借助區(qū)塊鏈,我們看到了一種優(yōu)于傳統(tǒng)互聯網模式的新型傳遞和對接模式。這種新型傳遞和對接模式,就是點對點的信息傳輸的模式,亦或者說是去中心化的信息傳輸模式。
欲要實現這樣一種點對點的去中心化的信息傳輸的模式,需要一個前提,即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內在元素的壁壘的打破與內在元素是自由流動。而若要實現這樣一種狀態(tài),必然需要虛擬經濟的數字化與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斷定的是,虛實融合的外在表現其實就是數字化。
從外在修補到內在顛覆
互聯網的階段性,最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僅僅只是在原有的功能,原有的體系,原有的功能上,借助互聯網的手段來提升效率。從本質上來看,它并未改變行業(yè)的本質。零售還是那個零售,物流還是那個物流,制造還是那個制造。產業(yè)尚未變革的大前提下,人的需求是在變的。盡管互聯網的商業(yè)模式同樣正在發(fā)生著改變,但是,這樣一種無關痛癢的改變,顯然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的改變。
我們看到的用戶痛點的持續(xù)存在,正是這樣一種發(fā)展狀態(tài)的直接體現。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的這樣一種以撮合和中介為主導的發(fā)展模式,非但沒有帶來產業(yè)的變革,甚至還阻礙了產業(yè)的變革。借助衍生的互聯網新模式,衍生的互聯網技術,我們看到的是對于用戶的收割,對于產業(yè)的收割。長此以往,帶來的是虛擬經濟的一家獨大,以及實體經濟改造新風口的錯失。
欲要改變這種現狀,必然需要從外在的縫縫補補,轉變成為內在的徹底顛覆與變革。所謂的內在顛覆與變革,其實就是要改變產業(yè)的元素,產業(yè)的功能和屬性,以適應用戶的新需求,實現產業(yè)的新進化。從這個邏輯來看,所謂的虛實結合,其實就是一個以互聯網為主導的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各自找到新的定位,新的功能和新的角色的過程。
如果要尋找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的發(fā)展新模式的話,對于自身新的定位,新的功能和新的角色的發(fā)現,或許,才是關鍵所在。這不僅需要內在元素深度融合,更加需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定位的重塑。所以,我們才看到了那么多的互聯網玩家開始尋找與實體經濟握手的新方式,而實體經濟同樣在用新的技術來改變自身。
結語
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玩家與實體經濟握手的跡象開始產生,這讓我們開始意識到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來臨。互聯網時代所建構起來的那種涇渭分明的二元狀態(tài),或許將會被深度融合的一元狀態(tài)所取代。數實融合的概念,便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誕生的。我認為,數實融合的概念并不全面,對于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握手的,更為確切的詮釋應當是「虛實融合」,而「虛實融合」的目標,才是數字經濟。認清了這一點,并且找到虛實融合大背景下的新特點,才能真正把握這個時代下的發(fā)展新風口。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yè)研究專家,戰(zhàn)略咨詢顧問。每日一文,長期專注行業(yè)研究,提供深度思考與硬核干貨。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