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消息,一款美國人工智能生成式工具ChatGPT,在萬里之遙的中國也卷起了大風大浪。
自去年11月30日ChatGPT發(fā)布以來,僅用了2個月,其全球月活躍用戶就達到2億,創(chuàng)下用戶增速之快的新紀錄。
在中國國內對ChatGPT的關注最初主要集中在關注人工智能的技術人員圈子,隨著ChatGPT的全球爆紅,國內對ChatGPT關注的人群迅速擴散。
股票市場,A股ChatGPT概念股已經連續(xù)領漲多日,讓不少公司股票一夜翻身,炒股散戶喜慶回血的同時也紛紛回頭學習起ChatGPT是什么來。
ChatGPT能完成撰寫郵件、視頻腳本、文案、翻譯、代碼等任務,不炒股的網友也各顯神通,借助ChatGPT各有生財之道。
ChatGPT生成的能容可以任意用嗎?國內用戶使用ChatGPT會有法律風險?法律圈人士怎么看呢。
賣賬號、寫小說……ChatGPT 國內搬運工們賺“差價”
ChatGPT并未開放中國用戶使用,無法用國內手機號進行注冊,國內用戶想要使用ChatGPT有諸多限制。這一“信息差”催生了“售賣出租ChatGPT賬號”這種賺差價的搞錢方式。
此前在淘寶平臺就有大量售賣ChatGPT賬號的小二,有店家付款人數過萬,算下來收入5、6萬不在話下。目前在淘寶平臺搜索“ChatGPT”關鍵詞已找不到相關內容。
在B站,有up主在線教授“如何使用ChatGPT”,播放量破50萬。一則“用ChatGPT生成一篇論文”的1分鐘視頻,分享量過萬。
有人用ChatGPT生成的內容來薅問答社區(qū)和內容創(chuàng)作平臺羊毛,更有網文寫手已經利用ChatGPT寫網文賺到錢。
用ChatGPT寫的作品版權歸誰?律師談ChatGPT風險
作為一項新鮮事物,該如何看待ChatGPT生成的內容?對這些生成內容在使用上的風險該如何認識?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盈科北京知識產權法律事務部(一部)主任王俊林律師表示:“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并沒有針對AI生成物的著作權問題進行特殊規(guī)定,世界各國對此也大都處于空白狀態(tài)。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AI生成物在內容、形態(tài),甚至表達方式上日趨接近于自然人的創(chuàng)作物。然而,根據現實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若在現行法律體系內對此類軟件生成物,從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這個角度予以充分保護,則是對民法主體基本規(guī)范的挑戰(zhàn)。因此,由自然人創(chuàng)作完成,或者在特定情形下由法人創(chuàng)作完成,仍應是著作權法意義上作品的必要條件。
從這個角度來看,包括ChatGPT生成物在內的AI生成物,并不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
即便如此,雖然AI生成物不構成作品,但并不意味著其進入公有領域后可以被公眾自由使用。對于AI軟件研發(fā)者來說,其收益可通過收取軟件使用費用等方式獲得。因此,AI生成物的相關財產權益一般應由AI軟件使用者享有?!?/p>
那么,從現有法律角度來看,ChatGPT生成物可能存在哪些法律風險?
王俊林律師認為:“ChatGPT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舞,其計算的基礎是龐大的知識庫,那納入知識庫中的作品若未過保護時效,則應得到著作權人的授權,否則將涉嫌侵犯他人著作權。同時,若ChatGPT生成的內容與現有作品的內容相似度較高,此時是否涉嫌侵犯著作權?此外,對于專業(yè)性較強的問題,如法律、醫(yī)學等,若ChatGPT生成的答案給使用者帶來了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失,使用者如何主張侵權損害賠償?這些問題均存在較大爭議。
另外,有的判例認為,如果AI生成物具有獨創(chuàng)性,且AI軟件的使用者深度參與AI生成物的創(chuàng)作過程,AI生成物體現了背后使用者的個性化安排與選擇,外在表現也符合作品的形式要求,此時AI生成物應認定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在此情況下,AI軟件使用者為著作權人,AI生成物的相關權利歸AI軟件使用者所有。
對此,我們認為,如果AI軟件的使用者深度參與AI生成物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滿足了“由自然人創(chuàng)作完成”這一著作權法意義上作品的必要條件;其次,AI生成物體現了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化選擇、判斷、安排及技巧等因素,則其滿足了著作權法意義上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要求。在這些條件下,AI生成物就可能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p>
不過,王俊林律師也提醒,ChatGPT并未在中國開放,國內用戶需要通過國外的IP地址訪問ChatGPT才能體驗相關服務,如果使用了沒有經過合法許可的國外網絡服務,將違反我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lián)網管理暫行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定。
事實上,留給ChatGPT國內賺差價的時間可能也不多了。
國內,目前百度旗下類似ChatGPT產品項目名字已經定為“文心一言”,號稱要正在做上線前的沖刺,預計3月上線。
另有消息稱阿里達摩院正在研發(fā)類 ChatGPT 的對話機器人,目前已開放給公司內員工測試。
如果國內類ChatGPT產品的實際能力能和ChatGPT媲美、甚至更高一籌,那咱就沒必要費勁去用ChatGPT了。
現在,壓力給到百度、阿里們了,加油!
- 關稅陰影籠罩,蘋果產品或大幅漲價
- 事關TikTok!特朗普最新發(fā)聲,字節(jié)跳動回應
- “微博尋夫”女主勝訴,分手費1.2億,A股為何頻現天價離婚案?
- 亞馬遜擬發(fā)射首批27顆衛(wèi)星挑戰(zhàn)SpaceX
- Apple Books被控虛假宣傳 蘋果面臨50億美元集體訴訟
- 鴻蒙版微信更新:多項重磅功能上線 HarmonyOS發(fā)展迎來“日日新”
- 亞馬遜競購TikTok美國業(yè)務,1.7億用戶命運4月5日揭曉?
- 英偉達Blackwell Ultra采用液冷散熱,液冷市場“奇點”臨近
- 美團:開始試點為騎手補貼養(yǎng)老保險 后續(xù)逐步覆蓋至全國
- 半導體設備國產化迫在眉睫,新凱來“軟硬協(xié)同”模式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