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5月20日)有一個容易被低估的大消息:三星的Samsung Pay宣布與支付寶達成合作,合作后用戶可以通過Samsung Pay綁定支付寶賬戶,無需打開支付寶應用、只需輕輕從Home鍵上方向上滑動,便可直接進行支付寶支付。
見此消息,有業(yè)內人士稱Apple Pay遭背叛了,理由是Samsung Pay與Apple Pay同出一枝,在用戶側相較于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的優(yōu)勢即在于支付方式更快捷--譬如Apple Pay通過指紋觸摸完成支付--拋開底層技術,它們的邏輯就是通過縮短支付路徑、簡化支付流程的直接支付,去PK支付寶和微信的間接支付(啟動應用完成支付)。
2月份,Apple Pay入華被搞成大新聞,其中銀聯(lián)最為積極,積極推廣自己的銀聯(lián)云閃付;各大銀行也紛紛嘗鮮,第一時間宣布支持Apple Pay也取悅高端用戶。隨后,各大手機廠商也紛紛發(fā)布自己的移動支付,各種Pay接踵而來。
然而,與Apple Pay都不同的是,各種Android Pay的跟風而至并不真正是為了在移動支付上折騰出一番事業(yè),更多是的以一種“豐富手機功能”的態(tài)度在對飚蘋果,取悅用戶。因為這些扎根中國的安卓手機廠商明白,中國的移動支付,已經(jīng)被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徹徹底底的壟斷。
實際上,包括Apple Pay和Android Pay在內的支付方式,在起步更早的美國已經(jīng)被證明不算成功。早在去年11月,Apple Pay尚未入華,但入華消息已經(jīng)甚囂塵上之時,筆者就寫道:
來自愛爾蘭安全技術服務公司Trustev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在美國,大約有20.7%的iPhone 6/6 Plus以及iPhone 6S/6S Plus用戶曾使用過Apple Pay。對于Samsung Pay和Android Pay來說,這一數(shù)字就更低。Trustev的報告稱僅有14%的三星Galaxy S5和S6用戶表示,他們曾使用過Samsung Pay 或者 Android Pay服務。谷歌發(fā)言人則表示,自Android Pay在美國市場推出以來,已經(jīng)有數(shù)百萬用戶設置了Android Pay。
這種現(xiàn)狀可能是蘋果Apple Pay鐵了心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因。眾所周知,美國金融體系相當完善,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企業(yè)通過技術手段改變用戶習慣、搶奪市場是比較困難的;而中國金融體系不發(fā)達,存在巨大改造和提升的空間。
最先看到甜頭的科技公司蘋果試圖用Apple Pay來搶占市場蛋糕,它也的確帶起了一股針對支付寶和微信的風潮。然而,隨著此番三星宣布Samsung Pay與支付寶合作,把支付寶作為移動支付的快捷支付選項之一,某種程度上將蘋果遭遇了一次“背叛”。實際上,Samsung Pay已經(jīng)不是第一個倒向支付寶的Android Pay了。
稍早前,支付寶就聯(lián)合華為在其P9型號手機中推出了“掃碼秒付”功能,即在華為P9手機黑屏或鎖屏時,無需打開客戶端就能打開支付二維碼頁面的功能。據(jù)悉,支付寶+Huawei Pay和支付寶+Samsung Pay這兩種支付收單原理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根據(jù)不同手機調起二維碼的方式不一樣。
可預見,隨著智能手機TOP3中的兩家--三星和華為--都選擇了支持支付寶,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Android Pay加入,繼續(xù)“背叛”Apple Pay。歸根結底,這再次印證了一個市場競爭法則:得用戶者得天下。
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志存高遠的蘋果,接下來真的需要下狠功夫了。看看支付寶和微信為做大支付所做的努力,蘋果10億美元投資滴滴出行這樣的場景布局,恐怕還只是第一步。
朱飛,科技、金融兩棲作者,努力追求知行合一的傳媒人。更新無常態(tài),進一步交流請加微信xjrclub。
- TikTok重返大陸:蘋果谷歌微軟商店仍拒上架,難題待解
- 諾基亞高管預言:iPhone初代失策,蘋果終墜神壇?
- 零一萬物CEO李開復自曝鐵人秘訣,揭秘不用睡覺的創(chuàng)業(yè)人生
- 中國商飛:C919預計2025年產能翻倍,下線量達30架,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
- 高鐵錯車錯站別慌張,官方解答:遇到這種情況別重購!
- 搶票軟件:成功率是營銷術,加速包只是噱頭,小心踩坑
- 馬斯克揭露TikTok與X的運營差異:T獨霸美國,X卻難入中國
- 蘋果官網(wǎng)鬧烏龍,iPhone竟寫錯成“iPone”,消費者質疑引發(fā)輿論風波
- 亞馬遜AWS失去中國大客戶,金蝶轉向國內云,云端之戰(zhàn)新格局揭曉
- 蘋果“血礦”案比利時啟動刑事調查:揭開科技巨頭背后的秘密?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