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成生意?水滴籌挑戰(zhàn)公眾底線上演信任危機

微信圖片_20191204100248.png極客網·極客觀察12月4日 背靠1.6萬地推大軍,在運營模式上降低了獲客成本的水滴籌,卻讓無數的用戶寒了心。原本是從公益本質出發(fā)的大病救助平臺,如今卻坐實了商業(yè)的名義,披著慈善的外衣做起了生意,嚴重違背了公眾對水滴籌的認知。

掃樓式地推籌款,信息審核存漏洞

近日有一篇《臥底實拍醫(yī)院掃樓式籌款,審核漏洞多》的報道迅速席卷網絡輿論。遍布各大醫(yī)院的所謂“志愿者”引導病房用戶發(fā)起籌款,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隨意填寫籌款金額。對這些“志愿者”來說只要一個病人同意發(fā)布,自己便可從中獲得高額提成;對于病人來說這樣的方式如同天上掉餡餅,不拿白不拿。

但眾籌真正的目的在于幫助那些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承擔高額治療費用的家庭。為了所謂的業(yè)績,忽略了病患的家庭情況、治療費用以及病情等各項信息,全憑主觀意愿溝通,甚至即便坐擁百萬家產,亦可通過平臺發(fā)起籌款。

像這種不規(guī)范的地推行為、不嚴格的制度審核模式,捐錢的比籌款的身家還要多,過度消費他人的善意,導致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很有可能出現(xiàn)籌不到錢的情況,真的是一個所謂公益平臺該做的事情嗎?

盡管水滴籌官方表示該拜倒是個別線下人員的違規(guī)行為,會在調查清楚后予以嚴懲,同時加強平臺的幾率培訓和服務規(guī)范,且已經建立了相應的審核機制,但這真的是癥結所在嗎?作為一個覆蓋了四五百個城市,管理了1.6萬多個志愿者的平臺,如今被曝光的真的只是個例嗎,還是冰山一角?

慈善本身是沒錯的,但當慈善被蒙上了KPI的影子,并輔以經濟職位上的獎懲制度,似乎就變了味道。

左手公益右手生意,盈利慈善難平衡

創(chuàng)立于2016年的水滴籌作為一個個人大病求助平臺。的的確確是有確實幫助了一些家庭困難的用戶,但與此同時各種質疑聲也隨之而來?,F(xiàn)如今曝光的掃樓式推廣并非偶然現(xiàn)象,而是水滴籌審核機制不嚴背后必然會發(fā)生情況。

水滴籌之所以短短幾年間就能夠有如此快速的發(fā)展,與其創(chuàng)始人豐富的地推運營經驗是分不開的。沈鵬在創(chuàng)辦水滴籌之前負責美團外賣的全國業(yè)務,遍布全國的這些地推人員讓水滴籌能夠通過更低價的成本去獲取用戶,為其他的商業(yè)化業(yè)務提供基礎。

任何一個公司想要活下去都需要盈利。水滴籌在推動慈善公益的同時去展開商業(yè)化的業(yè)務本身無可厚非,但前提是要不損害慈善本身的意義,否則打著公益的旗號另行其事對公司本身的商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會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切實的幫助。

在不少業(yè)內人士看來,水滴籌是在用商業(yè)模式做慈善,兩者之間本身就是矛盾共同體,如何平衡好自身的盈利和慈善性質,對水滴籌而言是一份不小的考驗。

水滴籌是互聯(lián)網模式下催生的大病眾籌平臺,但在快速擴張背后卻留下了不小的后遺癥。既然是一個公益平臺,就應該通過嚴格的制度規(guī)范讓真正讓慈善公益落實到位,做到公益服務的屬性,分清主次,劃清和商業(yè)的邊界,而并非通過商業(yè)來侵蝕慈善的根源,最后傷人害己。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9-12-04
公益成生意?水滴籌挑戰(zhàn)公眾底線上演信任危機
背靠1.6萬地推大軍,在運營模式上降低了獲客成本的水滴籌,卻讓無數的用戶寒了心。原本是從公益本質出發(fā)的大病救助平臺,如今卻坐實了商業(yè)的名義,披著慈善的外衣做起了生意,嚴重違背了公眾對水滴籌的認知。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