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網·極客觀察7月9日(文/賈紫璇|編輯/水木)先到者未必先得,后來者也未必落后。
3月26日,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寒武紀”)正式向上交所提交了招股書,準備在科創(chuàng)板上市。但寒武紀招股書中披露的股權結構、營收依賴、市場占有率、產品化程度低等問題隨后引發(fā)了市場、媒體的廣泛關注。
5月7日在公布首輪審核問詢函以及相關問題的回復后,5月20日,上交所再次公布了寒武紀的第二輪問詢函回復。很明顯在此次回復中,寒武紀著重回復了上交所尤為關注的持續(xù)經營和預計市值問題。
寒武紀表示,預計2020年全年將實現6-9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35.15%-102.73%。基于2020年的收入預估,保薦機構對寒武紀的估值為192-342億元。不過,市場普遍認為,該估值過于保守,寒武紀的估值應該超過400億元才算合理。
目前寒武紀已經提交上會稿,這意味著它離成功上市又邁進了一步。
但是,此時的寒武紀在AI市場上已經并沒有明顯優(yōu)勢,再加之此前在AI領域投入的高額成本,利潤過低,寒武紀未來如何不容松懈。
高成本 低回報
寒武紀的研發(fā)屬于一個燒錢的行業(yè),每年的寒武紀公司在芯片研發(fā)的投入方面已經連續(xù)超過營收,可以說收入與盈利是極不成正比。
據中科院發(fā)布的《2019年人工智能產業(yè)白皮書》數據,預計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990億元。所以,在如此龐大的市場規(guī)模下,AI公司們確實有著不錯的市場前景,有著無限的希望和可能性。
然而,當我們回過頭看寒武紀時,就會發(fā)現曾經在華為超級大單,中科院技術背景加持下無比亮眼的寒武紀,光環(huán)早已褪去了,隨之而來便是不斷的質疑和發(fā)展困境。
據招股書信息,此次寒武紀擬募資28億元,其中19億將用于新一代云端訓練芯片、推理芯片、邊緣人工智能芯片以及系統項目的研發(fā),剩余9億將作為補充流動資金。
而在此前,寒武紀已經在研發(fā)方面投入了巨資。據統計,2017年至2019年三年間,其研發(fā)費用投入分別為:2986萬元、2.4億元、5.4億元。截止2019年末,寒武紀的技術人員已達到660人,在員工中占比79.25%。
眾所周知,芯片設計是一個復雜有難度的技術活,一款AI芯片產品的研發(fā)周期一般要18-24個月之久,需要高達數百位技術人,可想而知在資本投入上會消耗巨大。
對大客戶依賴程度過高
由于華為海思選擇自主研發(fā)智能處理器,這個曾經的第一大客戶正在持續(xù)的減少對寒武紀終端智能處理器IP產品的采購,在對上交所首輪問詢回復中,寒武紀坦言,在可預見的未來,華為海思繼續(xù)大量采購公司產品的可能性較小。
這對于寒武紀的業(yè)績是不小的沖擊,要知道2017年至2018年,華為海思對寒武紀的采購金額分別占寒武紀對應各期營收比重的98.34%、97.63%;從產品角度看,因寒武紀主要針對中高檔終端智能芯片而設計,而國內研發(fā)中高檔終端智能芯片的廠商相對較少,其中僅有少數廠商已實現對外大規(guī)模出貨。因此,除華為海思外,寒武紀也難以從其他客戶獲得同等規(guī)模的授權費用。
對此,在5月20日寒武紀披露的二輪問詢答復中,上交所列出的首個問題,就要求公司進一步論證其終端智能處理器IP業(yè)務開展的可持續(xù)性。
而與華為海思漸行漸遠后,2020年,寒武紀新增北京智芯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IP授權業(yè)務客戶,并且公司透露,正在與3-5家視覺類應用領域的客戶進行密切洽談,有望實現一定銷售。
雖然寒武紀未具體透露上述潛在合作預計實現的銷售金額,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公司很難短期內找到華為海思的替代者。
受之影響,二輪回復函顯示,寒武紀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業(yè)收入1155.26萬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8.91%,主要系從華為海思取得的終端智能處理器 IP 授權業(yè)務收入同比下降較大,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對公司的營業(yè)收入產生了一定影響。
而在單體業(yè)務方面,公司終端智能處理器IP業(yè)務在今年一季度的收入僅為316.18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6.56%。
華為的缺失對于寒武紀來說,還是打擊非常大的,已經嚴重的影響到寒武紀的市場估值了,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里面,寒武紀的虧損累計達到16億的級別,可以說這樣的虧損寒武紀確實是無法承擔的事情。
對手多 競爭大 市場的備選名單中寒武紀的權重幾何?
近兩年間,人工智能的商業(yè)化一直在加速中。全球市場研究機構IHSMarkit表示,人工智能應用市場規(guī)模將從2019年的428億美元飆升至2025年的1289億美元。
在這快速增長的背后,人工智能不斷突破,被應用到新領域中。而這些應用,都離不開AI芯片的支持。
于此同時,AI芯片市場的爭奪愈加激烈,不僅是國內外巨頭企業(yè)紛紛涉足其中,看好該行業(yè)的發(fā)展。很多初創(chuàng)企業(yè)也瞄準AI芯片市場發(fā)力,畢竟格局未定,機會尚存。
大多數AI芯片公司也開始面臨商業(yè)化落地問題。
而與華為分手后的寒武紀,面臨的最大的競爭對手便是曾經的合作伙伴,且競爭實力非常強。
同時,國內研發(fā) AI 芯片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也在逐漸增加,地平線、西井科技、比特大陸、啟英泰倫等已經算是相對成熟的企業(yè),對寒武紀來說仍然是賽道上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
如果說2017 年,大部分資金被投向已形成產品和行業(yè)應用的頭部 AI 公司。那么 2018 年,商業(yè)化方面走在前面的公司將贏得更多優(yōu)勢條件,強者愈強。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競爭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可能會縮小到少數幾家公司,就像之前的芯片開發(fā)時代一樣。
如今經過了2019年的沉淀和發(fā)展,到了2020 年,將會出現一批出局者,行業(yè)洗牌開始。這對于企業(yè)的包括技術創(chuàng)新、資本運作、管理能力等多方面都是巨大的考驗,一旦出現一方面的漏洞和問題,就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我們之前太過關注這些參數了,比如 CPU 的主頻和核數要跟 Intel、IBM、AMD 看齊,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那就是沒有建立自己的生態(tài)?!饼埿局锌萍夹g有限公司總裁兼龍芯總設計師胡偉武后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因為長時間研發(fā),與市場脫離。
“芯片研發(fā)不是簡單地將某方面的性能做到極致,而是一門平衡的藝術?!币晃粡氖滦酒邪l(fā)的專家表示,性能、成本、市場需求和既有生態(tài)等因素的平衡。
因此,寒武紀上市后所面臨的未必就是平坦大路,未來如何且行且看。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