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第二屆中國(海南)電影投資高峰論壇在??谂e行。論壇上被稱為電影圈“小鋼炮”的馮小剛又開炮了,只是這次開炮的對象既不是“影評人”也不是“觀眾”,而是由來已久的“票補”。
馮小剛認為“票補對中國電影是促進還是破壞?有時候票補甚至能超過1個億,小體量公司怎么生存?今后有沒有可能取消票補?今天制片公司導演、影評人等各界影人都在,希望大家能夠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我覺得票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行為,是一種不正當競爭,電影的核心應該是內容,而不是市場手段。”
馮小剛發(fā)起的票補話題,一石激起千層浪。華誼兄弟CEO王中磊、新麗電影總裁李寧都對此表示無奈,認為票補模式對制片方而言是一種綁架、一種圈套,他們同意行業(yè)取消票補,把錢投入電影創(chuàng)作、宣傳、發(fā)行當中。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建議,應該出臺行業(yè)規(guī)則對票補進行規(guī)范化引導。
2018年以來,隨著監(jiān)管當局“票補”限制令的出臺,電影市場的票補降溫了不少,票補已經很久未成為媒體熱門話題了。馮小剛這次向“票補開火”,又將這一話題帶了回來。
票補本身是互聯網平臺進入電影市場后,在幾家票務平臺爭奪市場份額過程中使用的一種用戶補貼手段,在早期教育市場、獲取新用戶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在線票務市場格局最終定型,票補逐漸演變成一種常規(guī)性的電影促銷手段,票補主體也由幾大互聯網票務公司變成電影片方。
針對馮小剛、王中磊、李寧等上游片方人士的責難,淘票票總裁李捷做了辯解,他認為雖然票補主體生了變化,但問題的核心在于市場對票補有需求。他認為 “作為電影產業(yè)的終端,電影院的經營對票補還是有很大需求。預估兩到三年票補會回歸理性。”
這意味著,淘票票在未來兩三年內仍然不會放棄票補。
根據阿里影業(yè)2月底發(fā)布的2017年財報,阿里影業(yè)去年虧損9.5億元,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公司的銷售及市場費用高達20.87億元,公司表示,這主要是由于淘票票增加其總商品交易額及市場份額而產生市場費用”。
顯然,這21億巨額“市場費用”,其實就是“票補”,主要用來與淘票票當前最大的競爭對手貓眼來爭奪市場份額。
但2016年淘票票投入10億票補、2017年投入21億票補,市場份額仍長期徘徊在30%左右,距離貓眼尚有20%-30%的差距。
據悉,為了守住辛苦爭得的市場份額,在春節(jié)檔一周淘票票投入的票補在5億之上。進入3月份之后,淘票票削減了票補力度,市場份額迅速下滑。
盡管淘票票宣稱其參與了很多影片的宣傳發(fā)行工作,但在藝恩近期發(fā)布的2017年國產電影發(fā)行市場盤點中,國內民營發(fā)行公司TOP15榜單中,淘票票竟未入選。
盡管,阿里影業(yè)在對外公告中宣稱,要不惜一切代價支持淘票票發(fā)展、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但目前看來,阿里影業(yè)除了繼續(xù)投入數億資金支持淘票票燒票補之外,尚沒有更為清晰的市場計劃;而對票補形成長期依賴的淘票票,目前也無力扭轉份額持續(xù)落后的基本局面。
只是,阿里影業(yè)支持淘票票無限度地燒錢做“票補”,無視其它中小片方的感受,馮小剛們受得了嗎?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