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手機風向何處:平湖,驚雷與暗潮

采寫/鄧小軒

編輯/陳紀英

2021年劃上了句號,這一年手機市場可以用“面如平湖,暗潮洶涌”來形容。

平淡指向手機的出貨量,Canalys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智能手機累計出貨量為3.33億部,同比2020年的3.3億臺出貨量增長僅為6.36%,謂之平淡。

暗潮洶涌指品牌的競爭,存量競爭之下,行業(yè)高度內卷,,“華為跌倒,其他吃飽”,格局重塑,位次重排。

華為因為中美爭端的原因讓出全球市場后,蘋果、小米努力蠶食華為留出的份額,OPPO和vivo也在分羹,榮耀則在2021年下半年實現(xiàn)大逆轉;全球手機市場份額排行從之前的“三星、蘋果、華為、小米、OPPO”變成“蘋果、三星、小米、OPPO、vivo”五強爭霸。

龍頭們競爭之外,中興、魅族、酷派等老牌也卷土重來。

中興2021年全年出貨量超1億部,同比增長60%;魅族在9月10號宣布旗下品牌魅藍回歸,并發(fā)布30+款新品亮相;曾經的國產四大巨頭中的酷派也以千元機正式回歸。

在暗潮涌動的手機紅海里,2021年手機形態(tài)和品牌還發(fā)生了什么變化?2022年又有怎么樣的趨勢與發(fā)展?《財經故事薈》將從手機形態(tài)、品牌位次、行業(yè)挑戰(zhàn)三個角度,試圖勾勒全貌。

多攝風暫緩,拍照難突破,折疊屏潮涌

2021年,手機在形態(tài)呈現(xiàn)兩大趨勢:多攝速度變緩、折疊屏漸成風潮。

隨著手機攝影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單一鏡頭難以滿足用戶的拍照需求,且拍照效果的提升,作為手機賣點,易被用戶感知、青睞,而手機攝像頭個數從單攝到雙攝再向多攝發(fā)展,也是2017-2020年手機形態(tài)變化的主旋律。

2017年,手機多攝滲透率為0,而到了2020年末,智能手機后置多攝滲透率已經達到了78%,也就意味著,10部當中有接近8部后置有3個以上攝像頭。

目前單部智能手機攝像頭數量平均為4.3個,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顯示,到2024年平均單部手機攝像頭數量為4.9個,攝像頭數量增長已近天花板。

攝像頭數量逼近上限,手機拍照功能的大幅提升難上加難后,手機廠商們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易被消費者感知且接受的創(chuàng)新——折疊屏首當其沖。

2021年,折疊屏手機嶄露頭角,用“三星加碼、華為發(fā)力、小米OPPO入局,榮耀異軍突起”來形容最為貼切,各大手機廠商紛紛發(fā)布折疊屏新機搶占市場,2021年,也被稱為折疊屏量產元年。

從出貨量數據來看,折疊屏手機放量明顯,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21年折疊屏手機全球出貨量達到900萬部,占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14億部)的0.63%;對比2020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大約只有194.7萬部,只占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的0.15%。

進入2022年,折疊屏的開端沒有令人失望,榮耀發(fā)布1月中旬發(fā)布le 9999元的折疊屏手機Magic V(12GB/256GB售價9999元),目前手機廠商中,僅剩蘋果和vivo看似按兵不動。

但事實上,蘋果已經開始招兵買馬,早在2021年5月,就公布了最新入圍的37家供應商名單,其中中國大陸的企業(yè)有11家,這11家企業(yè)中有2家(精研科技、富馳高)是涉足金屬粉末注射成型工藝(MIM)。

MIM是一種將粉末冶金與塑料成型工藝相結合的新型制造工藝技術,是折疊屏必須使用的鉸鏈的關鍵技術,而鉸鏈是折疊屏手機的成本大頭,IT之家的成本拆解發(fā)現(xiàn),鉸鏈成本可以占到終端零售價的10%左右。

▲畫圈部分為折疊屏手機的鉸鏈,主要技術是MIN

天風證券研究員郭明錤曾提出,在消費電子界,蘋果是創(chuàng)新的風向標,小米是產品推廣的關鍵。

有消息稱,蘋果將于明年推出折疊屏產品,可以預判,當蘋果推出折疊產品之時,或是折疊手機真正走向主流化的起點。

隨著OPPO FindN的推出,折疊屏手機真正兼顧了高質和低價,如今這款手機價格下探至8000元以下,折疊屏手機也逐漸邁過了“價格昂貴”這一主流化最大障礙。而小米,則將折疊屏手機的價格下探至7000元以下。

因此,隨著各大品牌的新機型推出以及價格的持續(xù)下探,研究機構Counterpoint樂觀預測,2022年全球市場折疊屏智能手機銷量有望達1830萬部,同比增長103.33%;到2025年全球折疊屏智能手機銷量有望達5740萬部,4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8.92%。

折疊手機爆發(fā)的原因有二:一是于用戶而言,突破屏幕尺寸的限制,滿足更豐富的適用場景的需求,解決了屏幕尺寸與單手操作便利性及便攜性之間的矛盾;二是于手機廠商而言,折疊屏是除了手機鏡頭向多攝發(fā)展以外,少有的能被消費者及時感知的創(chuàng)新,有助于拉動換機風潮。

目前,折疊屏手機尚未大規(guī)模爆發(fā),表面原因是受制于價格居高不下,深度原因在于供應鏈——看似簡單的翻折,卻需要AMOLED柔性屏、柔性蓋板、鉸鏈等上游廠商的技術和產能配合,門檻不低。

同樣以鉸鏈舉例,榮耀Magic V的鉸鏈設計由兩百多個零件組成,對立體組裝精度的要求達到了0.01mm級別,使得生產成本高昂,產能難以快速突破。

唯有解決上述痛點,才是折疊屏真正從品牌扎堆,走向大眾普及的臨界點,2022年,一個確定的趨勢是,折疊屏主流化的沖鋒號角已經響起。

出海破浪,位次反轉

在品牌端,傳音和榮耀是2021年最耀眼的兩顆星,并非是他們的整體銷量居首,而是突破力最強,前者對應國際市場;后者對應國內市場。

根據Canalys發(fā)布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顯示,前五名是“蘋果、三星、小米、OPPO、vivo”,第六名擠進一個新面孔——傳音,其母公司為傳音控股集團,旗下包括TECNO、Itel、Infinix三個品牌。

傳音成立于2006年,不被主流大眾所識,是因其手機產品繞開中國紅海,聚焦出海,憑借三個子品牌,以低價(平均單價不到人民幣200元)和功能(專為非洲人設計的拍照、防水等技術),打敗三星、諾基亞,成就“非洲手機之王”。

通過在非洲60個國家的密集地推,傳音已在非洲拿下超過50%的市場份額;2021年上半年,傳音以9600萬部的手機出貨量連續(xù)4年蟬聯(lián)非洲手機市場第一,是名副其實的隱形龍頭。相比錨定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傳音錨定非洲降維打擊,勝算更高。

傳音之外,其他品牌也在順勢而為,OPPO也以品牌矩陣,快速出擊全球化:

OPPO的子品牌realme于2018年5月在印度正式發(fā)布,成立三年增長勢頭頗為迅猛,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1年realme以14%的市占率印度排名第四;OPPO旗下另一獨立品牌一加出擊印度中高端市場,Counterpoint數據顯示其在印度中高端市場市占率約27%,一加、Realme、OPPO累計共占印度32.8%的市場份額。

除了印度市場,realme在其他市場表現(xiàn)同樣突出:菲律賓位居第1,捷克、希臘等手機市場份額進入前4,俄羅斯市場排名第3。

預判2022年,新興市場國家仍處于“功能機向智能機切換”的升級風潮中,發(fā)達國家5G建設如火如荼,5G換機潮又將帶來新的機會,全球市場新一輪廝殺已經全面展開,國產品牌也在加速奔跑。

將目光從品牌出海聚焦至國內市場的爭奪,榮耀在2021年下半年強勢復出。

華為在2020年11月剝離榮耀后,榮耀的市占率曾經一路下行,從2020年第三季度的14%,下滑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5%。

到了第三季度,憑借1420萬臺的出貨量,榮耀市占率達到18.3%%,超越vivo和OPPO,在國內排名第三,演繹了一場史無前例的V字大反轉;2021年全年榮耀出貨量為0.4億臺,成為國內排名第四的智能手機出貨廠商。

榮耀三四季度的逆襲,是渠道、產品的兩端共同發(fā)力:

在渠道端,榮耀走經銷商分級合作,在大中小城市廣泛鋪開:一則雖然榮耀華為已分家,但線下華為與榮耀在很多地方共用渠道;二則榮耀華為分家之時,榮耀收購方中有多個線下渠道商,利益深度捆綁,因而榮耀快速完成了線下渠道的構建。

在產品端,榮耀陸續(xù)發(fā)布了三個關鍵產品:2021年6月發(fā)布的榮耀50系列,8月發(fā)布榮耀Magic3系列,10月先后發(fā)布榮耀Play5活力版、榮耀X30i和榮耀X30Max,發(fā)布的新機定價在2000-3000元之間,有助于榮耀保持優(yōu)勢。

2000-3000元機型是榮耀的優(yōu)勢價位,在眾多品牌中,保持了最高或第二的市場份額,新款機型定位明確,加強該價位優(yōu)勢。

看向未來,即使危機四伏,榮耀依舊充滿希望,線下渠道還有足夠多的下沉空間;海外、線上渠道、高端市場,這三條路徑上,還有很高的天花板:

在海外渠道上,榮耀50在馬來西亞、歐洲、非洲等多個市場同步發(fā)布,密集亮相;線上渠道尚未發(fā)力,榮耀獨立之初的核心任務是穩(wěn)定線下渠道,待缺芯緩解,榮耀線上還有很大的發(fā)力空間;在高端市場上,嘗試折疊屏等,向中高端發(fā)起攻堅戰(zhàn)。

因此,國產手機品牌如不知停歇的猛獸,進行一場沒有終點的市場爭奪長征,正在國內外兩頭發(fā)起猛攻、高低端全面布局。

缺芯之痛,奮力自研

手機行業(yè)缺芯風波的浪潮從2020年底開始,2021年一整年愈演愈烈。

芯片高度依賴于全球產業(yè)鏈。缺芯導火線是中美貿易戰(zhàn),隨后因為疫情加劇等引發(fā)芯片供應鏈停工、產能下降,導致本來就很緊張的芯片供應雪上加霜,進而引發(fā)了渠道商惡意囤貨,加劇了芯片行業(yè)的供應短缺和價格上漲。

出貨量變少、價格上漲、交付周期延長,都是2021年缺芯在手機領域的表現(xiàn)。

華為首當其沖,因受制裁,處理器芯片生產和出貨嚴重受限,全球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第三降至2021年的第七,導致華為手機一機難求,用戶嗷嗷待哺。

三星作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也受芯片短缺波及,第二季度手機出貨量較上一季度減少了20%。

蘋果在2021年7月的財報會上透露,芯片緊缺在2021Q3蔓延至手機業(yè)務,三季度產能限制,較二季度進一步加劇。

小米20221年3月在印度推出的旗艦機Redmi Note 10,價格約161美元,但到了7月份,由于產能緊缺,零售價已經漲到了174美元,上漲了約8%;同時,小米4月份在印度推出的小米11 Ultra,也因為缺芯一直延遲到7月才上市。

中國信通院院長余曉暉披露說,缺芯導致手機芯片的供貨周期從3個月延長到12個月,而拖延9個月的極端情況,主要影響話語權偏弱的手機小廠。

通常來說,手機廠商獲取芯片的方式有三種:直接購買芯片,買IP造芯片,自研芯片。

買芯片即從聯(lián)發(fā)科、高通等芯片廠商購買芯片,優(yōu)點是不需要投入大批研發(fā)費用,缺點是不能滿足特殊需求且容易被卡脖子。

買IP造芯片是指在芯片中搭載預先設計、驗證好的功能模塊,芯片設計公司再通過類似搭積木的方式購買IP,實現(xiàn)某個特定功能,可以理解為芯片半成品,優(yōu)點是縮短了芯片開發(fā)時間,節(jié)省基礎架構方面的研發(fā)費用,但事實上,這種方式依然需要交由合作廠商制造封測,同樣難逃卡脖子的困境。

自研芯片顧名思義,就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芯片自研。

經歷了華為芯片壓制之痛、缺芯之難,沒有核心技術就沒有未來,國內的手機廠商們,紛紛舉起造芯的大旗,在2021年陸續(xù)嘗試推出自研芯片。

小米在2021年12月上線的小米12 Pro,搭載了首款自研快充芯片“澎湃P1”。

OPPO在2021年12月14日推出首個自研芯片馬里亞納MariSilicon X,在能耗比、拍照HDR、影像的AI處理、傳感器的定制上實現(xiàn)了突破,這款芯片將搭載在今年發(fā)布的Find X4上。

vivo在2021年9月份自研推出了V1影像芯片,專門用于處理手機拍照和視頻等影像功能。

華為是最早走上造芯之路的企業(yè),在2004年10月成立了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麒麟、巴龍、凌霄、鯤鵬以及晟騰等多款芯片;在受到美國制裁后,華為加速了芯片自研的步伐,12月末,華為歐洲高管透露華為上海的研發(fā)中心已經開始研究5G芯片的整套方案,預計最快將在2023年研發(fā)成功后搭載新旗艦手機產品,正式突破美國制裁。

榮耀CEO趙明則表示,已經可以推出電源管理的芯片,或者藍牙、Wi-Fi芯片。不過,“短期內我們沒有做基帶芯片或SoC芯片的計劃”,趙明認為,榮耀可以基于自身的研發(fā)能力,對供應商芯片硬件底層能力進行著優(yōu)化,“可以讓組合能效發(fā)揮得更好”。

一部手機由很多個芯片構成,自研芯片非一蹴而就,必須下定決定且持續(xù)投入,因為這是一場長期戰(zhàn)役,國內手機廠商上攻芯片前路尚遠。

2022年,手機市場的競爭只會更加白熱化:高端是主流品牌的必爭之地,折疊屏是高端化的突圍必選項,它將成為擾動智能手機創(chuàng)新的一江春水;品牌出海也是爭奪的焦點,利用國內的供應鏈、品牌、價格優(yōu)勢征戰(zhàn)新藍海;自研芯片乃大勢所趨,把握核心技術,突破層層屏障,完善產業(yè)鏈,即使步步驚心也要扛下去。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2-02-07
2022年手機風向何處:平湖,驚雷與暗潮
華為是最早走上造芯之路的企業(yè),在2004年10月成立了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麒麟、巴龍、凌霄、鯤鵬以及晟騰等多款芯片;在受到美國制裁后,華為加速了芯片自研的步伐,12月末,華為歐洲高管透露華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