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深基礎,曝光正在“變硬”的阿里云

某個技術對于一個企業(yè)、一個行業(yè)乃至一個國家的價值,此前的數次工業(yè)革命中,已經從電力、通訊等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自證和他證。

那么在當下,哪些技術可以擁有同樣的雷霆之力,可以與千行萬業(yè)結合的云計算,自然應該擁有姓名。

2008年的一場行業(yè)討論中,只有馬云堅定地站在“云計算”這邊,認為“如果不做云計算,阿里將會死掉”。時至今日,阿里云處于智能產業(yè)革命中心,在2019年Gartner全球數據庫魔力象限評選結果中,阿里云成功進入“挑戰(zhàn)者”象限,連續(xù)兩年作為唯一的中國企業(yè)入選這一權威評選。

結果就是最好的例證。不過前塵已成往事,阿里云此刻最應該回答的時代考題,應該是接下來要將云計算帶向何方。

在剛剛舉辦的2020年阿里云峰會上,阿里云總裁張建鋒就解答了這個疑惑——阿里云將繼續(xù)做深云的底座,在數據庫、數據中心、交換機、芯片等領域加大自研力度,基于云的特點來構建整套基礎體系。

阿里云的決心有多大?從三年再投超過2000億資金,再招5000頂級科技人才的押注規(guī)模,可見一斑。

阿里云這艘巨艦,發(fā)出了向下一個海域啟程的轟隆聲,但每一個站在“云”下的蕓蕓眾生,又該如何理解這一時代性的宏大命題?“做深基礎”這簡單的四個字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未來藏寶圖。

站在時代、國運、技術的變革交匯口,我們試圖將大家的視角從至高至遠的智能星辰大海,聚焦到至纖至悉的市井日常。

正在變硬的“阿里云”

今天的你我是如何跟云計算產生關系的?

早上起來,智能音箱已經完成了云端訓練,知道你今天說“早上好”時心情不佳,喊著“主人加油”將你送出門。打車軟件在云端完成了無數次運算,為你找到了時效最快的一輛車,派到小區(qū)門口。

坐到工作崗位上,你打開公司電腦,突然發(fā)現自己沒來得及發(fā)送昨晚熬夜做的PPT,但沒關系,你在辦公軟件上登陸自己的賬號,很快文件就從云端同步過來了。

下班時,交通大腦每秒更新道路擁堵情況,你決定加班到打車能報銷的時候再說,逛逛淘寶、刷刷微博、打打游戲,這些軟件無時無刻都在為你調用著大量的云計算資源。

不難發(fā)現,云服務正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前所未有地簡單輕盈。對于大部分企業(yè)管理者來說,“上云”的頭號吸引力,就是將計算、存儲、內部網絡等都交給云服務器,運維成本、業(yè)務擴展、性能管理等都更有優(yōu)勢。

靈動的云,是征服市場的前提。為什么阿里云要“做深基礎”,讓它“變硬”呢?解答了這個問題,我們才能理解,阿里云持續(xù)向云計算的基礎設施“重裝”布局,究竟意味著什么。

“云”需要變硬,或者說云服務廠商需要在基礎設施上發(fā)力的核心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變化:

變化一,云計算正在向社會通用性技術轉變。前一個階段積極“上云”的企業(yè),大多是互聯(lián)網公司等數字化企業(yè)為了降低服務器成本,而選擇的技術方案。

但隨著新基建的加碼,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型組織,如政府、電力、石油、制造、零售等都對云計算技術伸出了橄欖枝,這些“重型企業(yè)”需要更高算力、更高可靠、更強安全的云服務來支撐。這決定了云服務廠商也必須集結更強大云計算能力,從操作系統(tǒng)、安全管理、數據中心等全流程都充分地鍛造和強化,以便接入到更廣大的應用場景之中。

變化二,智能化改造不能“唯軟件論”。為什么說云服務的場景擴展就必須變“硬”,因為要改造這些傳統(tǒng)企業(yè),除了服務器、SaaS等“軟實力”賦能之外,也離不開對邊緣側、終端側的硬件改造。

舉個例子,云服務廠商想要讓AI能力滲透到工廠的每個角落,就必須在廠房中部署一定的智能攝像頭、傳感器等等,將數據傳導到云端大腦進行計算。自動駕駛、智慧城市、智能園區(qū)等等,都離不開這樣軟硬件緊密結合的整體化改造,才能發(fā)揮云計算的最大價值。

這也要求云服務廠商必須將系統(tǒng)、算力、模型、終端IoT部署方案等,以解決方案的形式輸出給傳統(tǒng)組織。而多終端、大規(guī)模的智能化數字體系,也給云存儲、計算效能等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所以當下只有云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網絡能力、終端智能的綜合實力加持,才能獲得更大的機會。

變化三,卡脖子風險的輜重前行。今天,政府、大型企業(yè)都在紛紛上云,當AI伴隨著云服務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如此大的工程,面對風云變幻,不僅大家會擔心“卡脖子”,云服務廠商也需要改變基于開源框架、開源軟件來架設核心技術能力的傳統(tǒng)做法。

靠拿來顯然不能解決長期問題,國內有實力的云廠商,也紛紛開始走上直言之路。而最難啃的骨頭,就是云計算技術底層的“基礎設施”,芯片、存儲、服務器等等輜重武器的自研,是AI+云能夠遠行的前提保障。

理解了這些變局,大家或許就不會對阿里云此時提出“做深基礎”表示驚訝了。從根本能力,也就是基礎層,對芯片、計算架構、大數據等層面的革新,實現中國云服務產業(yè)的進化,成為滋養(yǎng)產業(yè)智能、更加“厚重”的云,阿里云無疑讓時代的考題,有了一個破題立論的契機。

井噴式自研:阿里云如何哲學式解題

沿著這個方向思考,阿里云為何能夠承擔起“自研云”的產業(yè)轉型之重任,它將在哪些前提上起航,又將帶領云計算基礎設施去向何方,或許是揚帆之際,每位“乘客”都會好奇的話題。

這有點像最著名的哲學問題:你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那么,我們不妨從邏輯來推導一下。

阿里云為什么能在云變局的浪潮中,給人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

要從“做深基礎”的前提,足以代表其自研能力的產品支撐說起。

對于阿里云來說,這個重要的“自證”就是飛天云操作系統(tǒng)。

誕生于2009年的飛天(Apsara),是由阿里云自主研發(fā)、服務全球的超大規(guī)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tǒng)。它以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為社會提供計算能力。

在開發(fā)飛天之際,并不是沒有“短平快”的開源代碼來用,但阿里云卻選擇了“自主研發(fā)”。在內部“明明可以坐高鐵,為何卻偏偏要騎自行車去上海?”的嘲諷中,2013年阿里云飛天實現了5K規(guī)模的穩(wěn)定調度,成為國內第一個獨立研發(fā)擁有大規(guī)模通用計算平臺的公司,也徹底結束了外界的質疑。

今天,飛天已經可以將全球的百萬級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擁有毫秒級響應、十億級文件數、EB級別存儲空間。

到底有多牛,看看全球小學生和工作黨都在用的釘釘怎么造都沒有宕機,就知道背后支撐的阿里云有多強了。

拿下了“飛天”的阿里云,自然可以將自研能力與開發(fā)經驗,以所向披靡的姿態(tài)快速復制到更多云計領域當中。

比如2016年啟動的“神龍”項目,就以解決虛擬化性能損耗為目標,自主研發(fā)出了全新的云服務器架構——神龍架構。

什么是虛擬化損耗?簡單來說,就是將服務器計算資源進行虛擬化,以便在云上分配給不同的客戶使用。但虛擬化之后,硬件性能總是會打點折扣,無法發(fā)揮100%的效果。規(guī)模一大,成本就有點令人肉痛了。

阿里云就花了數年時間,通過自研的硬件模塊,將外部云盤存儲、VPC網絡等資源offload到專屬硬件芯片上,徹底消滅了虛擬化性能損耗問題。打造出的神龍云服務器,不僅能發(fā)揮物理機100%的性能,還擁有虛擬機的彈性和分鐘級交付能力。

實戰(zhàn)證實,基于神龍架構的阿里云容器服務,對比物理機有10%-30%的性能優(yōu)勢,不僅云的彈性化優(yōu)勢還在,所有的不便也被掃除了,很快成為不少企業(yè)上云的首選。

當然,阿里云想要“變硬”,需要啃的硬骨頭遠遠不止這些。

比如數字存儲,如何解決異構數據增多、數據增量暴漲等現實問題,阿里云工程師們就開發(fā)出了分布式存儲系統(tǒng)“盤古”,針對新一代存儲介質和網絡架構進行了深度軟硬協(xié)同優(yōu)化,讓金融、政務等的數據服務更加可靠、易于管理。

前面提到云服務廠商的新挑戰(zhàn)“網絡平臺”,也是阿里云打的“硬仗”之一。為了保證企業(yè)用戶能夠高效地連接到云端,阿里云自研的網絡平臺“洛神”,就基于神龍構建了 AVS(Apsara vSwitch),性能提升了4倍,吞吐量提升了20倍,讓企業(yè)“上云”不再為帶寬限制而糾結。

除此之外,阿里云自研還包括了能滿足大規(guī)模業(yè)務場景的PolarDB云原生數據庫、基于平頭哥自研架構的含光800芯片、創(chuàng)造性地將服務器被浸泡在冷卻液中的麒麟液冷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等等一系列產品技術。

可以說,在飛天的基礎上,阿里云的“井噴式自研”,既是自身的技術演進路線圖,更是云計算基礎設施的進化指南。

已經完成了軟硬一體化自研能力積累、建立其云技術護城河的阿里云,也更有底氣向未知的海域起錨。

打破次元壁:變硬的阿里云怎樣穿刺未來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好奇,阿里云這艘巨艦的征程和目的地是什么?

或許我們無法預測航行中的每一次風暴,但手握航海圖的阿里云,我想它的航路是清晰的:

1.底層技術的中國式突破。

技術能力的邊界,決定了云服務廠商的市場有多大,也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企業(yè)的云安全、云勢能有多大。所以,針對最重要的云計算底層創(chuàng)新,既是阿里云的商業(yè)價值所向,更是其作為頭部企業(yè)必須擔負的社會職責。

事實證明,阿里云曾經創(chuàng)造過很多同行業(yè)者不曾打破的壯舉。比如2019年雙11,阿里云用自研的公共云支撐了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在線交易,核心交易系統(tǒng)100%運行在公共云上,這是同為云計算巨頭的亞馬遜、微軟、谷歌都未曾做到了。

而充分證明了自己的阿里云,自然要向新的技術“無人區(qū)”進發(fā),確保云產業(yè)的自主可控。

2.基礎設施的產業(yè)化紅利。

全面上云之后,阿里云的技術紅利開始向硬件領域延伸。一方面,這將建立和完善更加可控可靠的云生態(tài),進而讓阿里云收獲更大的商業(yè)潛力;

更重要的是,隨著自研云技術編隊的日漸豐富,阿里云這艘航母也將獲得更強的機動作戰(zhàn)能力,這種勢能碰撞上新基建的智能化浪潮,激揚出的水花將滋潤千行萬業(yè)的轉型增長,由此帶來的價值將無遠弗屆。

3.行業(yè)生態(tài)的技術制高點。

在飛天系統(tǒng)上,阿里云就充分支持Hadoop、Docker、Spark等開源軟件,并提供豐富的API供開發(fā)者平等使用。

而隨著自研技術在硬件領域的爆發(fā)和釋放,也將讓阿里云作為開放兼容的生態(tài)賦能者,對開發(fā)者的支持打開新的想象。

將“云”的遠航船帆,交到千千萬萬開發(fā)者的手里,由此激發(fā)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力,將讓無數人站在阿里云的技術制高點上,得以加速走向未來。

引領全社會共同穿越云時代基礎設施的“無形壁壘”,阿里云“變硬”,正是一聲指向未來的發(fā)令槍。

主動承擔起自研突破革新任務的阿里云“巨艦”,與中國產業(yè)智能化革命浪潮的高度契合,直掛云帆,乘風破浪。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0-06-11
從做深基礎,曝光正在“變硬”的阿里云
在剛剛舉辦的2020年阿里云峰會上,阿里云總裁張建鋒就解答了這個疑惑——阿里云將繼續(xù)做深云的底座,在數據庫、數據中心、交換機、芯片等領域加大自研力度,基于云的特點來構建整套基礎體系。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