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Business car
國務院5月2日批復了國家發(fā)改委《關于設立“中國品牌日”的請示》,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今年的5月10日將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品牌日”。
這次中國品牌日的設立,預示著中國對品牌的重視已經從企業(yè)層面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這符合習總書記去年關于“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三句話。

不過仔細品味了一下,小編心里有些懵逼,中國品牌日到底是該干什么的?譬如每年3月15日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是為了宣傳消費者的權利,以改善消費者的地位;而每年4月22日被定為世界地球日,是為了呼吁民眾關注環(huán)境保護問題。
那么中國品牌日呢?難道是為了發(fā)起一場民族品牌運動,呼吁消費者不要再依賴洋奶粉,不要再遠渡重洋去國外買電飯煲馬桶蓋?
設立中國品牌日無疑是好事,但小編以為,這樣一個具有儀式感的特殊日子,應該是一種觸發(fā)機制和喚醒,呼吁中國企業(yè)重視品牌打造,講好品牌故事,珍惜自己的羽毛,做出真正受到用戶和業(yè)界尊重的品牌。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個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核心體現。據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統(tǒng)計,知名品牌占全球商標總量的比重僅為3%,但卻占據了全球市場40%的份額和50%的銷售額。

就拿汽車行業(yè)來說,中國雖然多年雄踞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但熱鬧都是別人的,中國汽車市場的國際地位提高了,但中國品牌參與國際競爭的優(yōu)勢還相當弱小。自主品牌也不過在最近一兩年里,才出現了一些集體崛起的跡象。
數據顯示,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在2011年是42.23%,到2014年時,這一數據下滑到了38.46%,之后的兩年自主收復失地,市場份額在2016年重新回升到了43.19%,這一突破還多虧踏準了SUV市場的風口。

在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風光無限的蘋果已經被華為拉下了神壇,甚至在全球市場,華為也已經成為蘋果和三星的強勁對手。但在汽車行業(yè),盡管已經漸漸涌現出了吉利、傳祺、長城等一些正在建立起品牌文化認同感的本土品牌,但要出現一個像華為這樣的能夠與海外巨頭相抗衡的品牌,這個夢想還很遙遠。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氛圍,這也是眾泰和陸風這樣的車企對于“抄襲”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根由所在。
保時捷中國總裁及首席執(zhí)行官方智勇曾經在接受媒體的采訪時揚言要把眾泰汽車告上法庭,而捷豹路虎CEO對陸風X7的抄襲行為表示“抄襲是中國人最喜歡干的事,其時是,之后亦是”。

所以中國品牌日的設立,與其說是在給中國品牌的未來之路打一個強心劑,毋寧說是一個觸發(fā)和喚醒,讓企業(yè)強化品牌意識,推進中國信用制度的建設,提高誠信度和美譽度,才可能建立贏得尊重的品牌。
再則,以國家的名義發(fā)起設立中國品牌,意味著品牌已經是“國策”。但提高自主品牌的影響力和認知度,最終靠的依然不是政策驅動,而是企業(yè)自身的努力。但政策在背后還能做什么?
“國家對各行各業(yè)產品有技術標準、質量標準。標準有一定的高度,產品形象和地位才有一定的高度?!奔嚩麻L李書福舉例說,比如,我國的汽車行業(yè)標準不夠高,汽車產品就無法在國際上受到尊重,因此從標準著手是現階段應該重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可以預見,在今年5月10日第一個中國品牌日當天,中國企業(yè)的各大品牌一定會使出渾身解數大做文章,但想要說服消費者忠于中國品牌,贏得中國消費者的芳心,并非是一個品牌日能夠做到的事情。中國品牌想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真正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同比暴增59.8%!比亞迪一季度銷量破100萬輛,保持斷層式領先
- 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交付量:特斯拉下降13%,比亞迪暴增59.81%
- 新能源車3月銷量穩(wěn)步回升:比亞迪37.7萬輛繼續(xù)領跑,零跑首次超理想
- 蔚來第三品牌firefly螢火蟲內飾設計首次公開
-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AEB是否介入?官方:目前不響應障礙物
-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雷軍親自回應:無論發(fā)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
- 理想汽車3月交付36674輛 同比增長26.5%
- ?比亞迪方程豹鈦3“殺瘋了”,5大版本預售13.98萬起!
- 62.8萬元起,仰望U7將新能源汽車帶入“四電時代”
- 比亞迪楊冬生:易四方技術升級版 重構高端轎車性能邊界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