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陸創(chuàng)業(yè)板近半年之后,便攜儲能品牌華寶新能的股價于2022年10月12日沖至歷史最高峰后便一直在下坡路上加速狂飆。
2022年9月19日,華寶新能正式在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成為“便攜儲能第一股”,其股票發(fā)行價為237.5元/股,然而在上市首日,華寶新能便跌破了發(fā)行價,截至當日A股收盤,其股價最終跌去11.37%至210.5元/股,對應總市值為202.08億元。
華寶新能上市首日即破發(fā),直接原因指向了其超高的發(fā)行價。值得一提的是,華寶新能的發(fā)行價是2022年A股市場上第二貴新股,即便在整個A股市場上,其發(fā)行價也能排在第六高的位置,而高發(fā)行價的股票一旦破發(fā),帶來的虧損會導致不少投資者難以承受。
事實也的確如此,華寶新能的高發(fā)行價嚇退了不少投資者,近兩成散戶中簽后拒絕繳款,棄購221萬股,占新股發(fā)行數量的9%,棄購金額達到了5.25億元。對此,投資者紛紛吐槽,“一個做大號充電寶的,這個發(fā)行價還不跑路?”“瘋狂割韭菜,恐怕會打擊投資者對便攜儲能行業(yè)的信心”“技術含量太低,小作坊就能生產,撐不起高發(fā)行價”。
招股書顯示,華寶新能致力于鋰電池儲能類產品及其配套產品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便攜儲能產品、太陽能板、充電寶。其中,便攜儲能產品為公司的核心產品,可應用于戶外旅行、應急備災等場景,為客戶提供綠色低碳的能源解決方案。
2022年,由于儲能產業(yè)的定位與商業(yè)模式日漸清晰,使得儲能行業(yè)持續(xù)火爆,多家儲能企業(yè)在2022年業(yè)績均實現了翻倍增長,而蹭上儲能風口的華寶新能,憑借便攜儲能的概念也成功登陸了資本市場,然而問題在于,便攜儲能也算儲能嗎?借著儲能的東風,華寶新能究竟還能飛多久?
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中似乎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截至3月1日A股收盤,華寶新能的股價最終較發(fā)行價跌去27.37%至172.5元/股,創(chuàng)下自上市以來的歷史新低,對應總市值僅剩165.60億元,近40億元的市值灰飛煙滅。
根據招股書,華寶新能在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的總營收分別為3.19億元、10.70億元、23.15億元和13.15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0.36億元、2.34億元、2.80億元和1.60億元。
客觀而言,華寶新能的總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均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tài)勢,雖然同比增速在2021年以后有所降低,但仍然強勁,不過,技術壁壘不高,是投資者對華寶新能沒有信心的主要原因。
2019年至2021年,華寶新能的研發(fā)費用分別為904.04萬元、2343.34萬元和6451.20萬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2.83%、2.19%和2.79%,相比之下,同行業(yè)同期競爭對手的平均值均在5%以上。
而與研發(fā)費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寶新能的銷售費用卻在不斷大幅上升。同一時期,其銷售費用分別為0.84億元、2.27億元和5.65億元,銷售費用占總營收的比例均超過20%,并且遠遠高于同行業(yè)同期競爭對手的平均值。
這意味著,自2011年7月成立至今,華寶新能仍未形成核心競爭力,作為一個對研發(fā)實力有著巨大要求的儲能企業(yè),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但其研發(fā)費用投入比重卻沒有提升,因而為了提升品牌影響力及產品銷量,華寶新能只能通過增加銷售費用的支出,在這種本末倒置的情況下,未來華寶新能如何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以及如何保持現有的盈利能力,將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此外,華寶新能還面臨著過度依賴海外市場和單一平臺的難題,也為其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按照區(qū)域劃分,華寶新能的主要收入來源于海外市場,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境外銷售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87.27%、90.09%和92.55%,超過九成的收入由海外市場貢獻,導致華寶新能的業(yè)績在國際關系變化的影響下具備較大的不確定性。
按照銷售渠道劃分,華寶新能主要通過亞馬遜、日本樂天、日本雅虎、天貓及京東等國內外知名電商平臺銷售產品,其線上銷售額約為七成。其中,來自亞馬遜平臺的銷售收入分別為55.62%、54.75%和51.81%,是華寶新能最主要的銷售渠道之一。
過度依賴亞馬遜平臺,使得華寶新能的抗風險能力變得越來越差,華寶新能的主要銷售渠道掌握在亞馬遜手中,意味著前者基本失去了大部分的話語權,而一旦亞馬遜平臺出現任何波動,華寶新能的業(yè)績也會隨之受到波及??梢灶A見的是,高度依賴亞馬遜的經營模式,或導致華寶新能因為平臺提高“壟斷費用”進而造成各項成本大幅上漲。
招股書顯示,華寶新能聚焦消費級便攜儲能市場。公司2011年成立時的業(yè)務以充電寶代加工為主,2015年轉向便攜儲能業(yè)務,并打造兩大自主品牌,其中“電小二”品牌面向中國市場,“Jackery”品牌面向海外市場。
便攜儲能,即一種內置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可提供穩(wěn)定交流/直流電壓輸出的電源系統。從現有使用場景來看,便攜儲能普遍容量為1000Wh至3000Wh之間,主要為戶外活動時小型電器供電。
便攜儲能行業(yè)雖然是儲能行業(yè)里的一個細分領域,但卻是一條不折不扣的黃金賽道。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yè)協會的調研數據,全球便攜式儲能行業(yè)的市場規(guī)模已由2016年的0.6億元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111.3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高達184%,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882.3億元,年均復合增速將維持在51%左右。
事實上,便攜儲能行業(yè)不僅增長速度極快,而且想象空間巨大。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戶外市場發(fā)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中國每年約1.3億人參與戶外休閑活動,占總人口的9.5%,與美國53%的參與率相距較大。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野餐、戶外露營作為首選的戶外休閑活動,將進一步促進便攜儲能產品的銷量增長。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yè)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便攜儲能產品出貨量為483.8萬臺,其中用于戶外活動的便攜儲能產品出貨量為210.8萬臺,便攜儲能在戶外市場的滲透率僅為2.3%,預計2026年滲透率將提升至15.9%。
不過,行業(yè)前景光明的另一面意味著競爭激烈?,F階段,華寶新能不得不面臨著諸多競爭對手的圍追堵截。
比如德賽電池、拓邦股份、安克創(chuàng)新、駱駝股份均推出便攜儲能產品,希望借此找到業(yè)績的新增長曲線,此外,華為推出了戶外電源產品移動“小電站”,寧德時代發(fā)布了“田園時代”應急電源,小米也發(fā)布了米家戶外電源1000Pro以及太陽能板等產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主流的戶外電源廠商已經超過30家,推出的便攜儲能產品多達上百款。
不容忽視的是,便攜儲能行業(yè)存在著技術壁壘不高、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導致華寶新能一直難以打造堅固的護城河,而從技術積累和品牌號召力上看,華寶新能的競爭對手均實力不俗。與此同時,華寶新能的產品結構還極為單一,2021年,其便攜儲能產品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接近八成,隨著入局者數量進一步增加,華寶新能的利潤空間勢必會遭到擠壓,并且面臨著業(yè)績增長難以持續(xù)的風險。
儲能市場被認為是下一個即將爆發(fā)的藍海市場。
一方面,借助“雙碳”東風,儲能產業(yè)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和投資熱潮,2021年國家與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300多項相關政策,產業(yè)鏈投資計劃已經超過了1.2萬億元;另一方面,各類電池的應用成本大幅下降,儲能行業(yè)因此駛上了“快車道”。因此,投資者更愿意給儲能概念股更高的估值和增長預期。
然而問題在于,被調侃為“大號充電寶”的華寶新能究竟算不算儲能概念股?
有觀點認為,華寶新能只是蹭上了儲能風口,因為目前所討論的儲能概念是基于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與開發(fā),尋求降低損耗、提高能效率的技術方法,技術門檻較高,且主要應用在發(fā)電側、電網側、用戶側。而以華寶新能為代表的便攜儲能,其實就是戶外移動電源,不僅技術門檻低,而且電芯等材料主要依靠采購,與儲能的概念并不一致。
盡管華寶新能算不算儲能概念股仍存在爭議,但并不妨礙券商對其青睞有加。
華福證券在研報中指出,2022年至2024年,華寶新能的收入將分別達到39.96/72.70/107.41億元,同比增長73%/82%/48%,而歸母凈利潤達到3.39/7.57/11.63億元,同比增長22%/123%/54%。該券商還認為,基于便攜儲能行業(yè)較高的成長性,華寶新能現有品牌優(yōu)勢、渠道優(yōu)勢,產能釋放后有望快速成長。
中泰證券也認為,隨著鋰電池技術升級以及國內外戶外活動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便攜儲能產品市場規(guī)模有望進一步提升,加之華寶新能募投項目建設的逐步落地,有利于打造優(yōu)勢產品集群,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不過,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華寶新能的成長性或許不如預期:一方面,歐美、日本等國家的戶外市場已趨近飽和,華寶新能將面對市場需求不足的難題;另一方面,便攜儲能產品在中國的受眾面較窄、需求仍然較低。
即便蹭上了儲能的風口,但在內憂外患之下,華寶新能或許也飛不了多久。
- 特斯拉市值一夜蒸發(fā)超6400億元,美股科技“七巨頭”陷入調整區(qū)間
- 阿里巴巴于上海新設智信普惠科技公司,布局多領域技術服務
- 馬化騰短暫登頂中國富豪榜,騰訊科技與股價雙輪驅動成關鍵
- 本地生活賽道:2025年紅海變“血?!保脚_競逐白熱化
- 義烏哪吒小商品熱賣:緊跟《哪吒2》熱潮,一天賣幾百套
- 美恢復接收中國包裹,貿易政策突變引發(fā)物流界震蕩
- DeepSeek或再掀波瀾,可能對美股市場造成新一輪打擊
- 谷歌股價暴跌:收入增長放緩,人工智能支出引投資者擔憂
- 華為去年銷售收入超8600億元:ICT基礎設施穩(wěn)健,新業(yè)務快速發(fā)展
- 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暴漲,穩(wěn)居全球首富寶座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