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2018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要求,美國商務部工業(yè)安全署(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于11月19日公布了一份Federal Register notice,內容為針對關鍵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框架,并就這些新興技術的出口管制面向公眾征詢意見,截止日期為2018年12月19日。
公報的第二頁則列明了將有可能被美國認定為“specific emerging technologies”的行業(yè)類別,包括:生物技術、人工智能AI、定位、導航、微處理器技術、數據分析技術、量子信息與傳感技術等等。


此外,在11月20日的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也提出了設立外國投資審查機制的制度草案,以保護對歐洲安全有影響的產業(yè)。其中,歐盟提出防止國外威脅的“關鍵基礎設施”(critical infrastructure)包括能源、交通、通訊、數據、太空以及金融產業(yè),關鍵科技領域(critical technologies)包括半導體、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11月20日,歐盟又將水資源、納米技術、醫(yī)療健康、電動電池、國防、媒體、生物科技以及食品安全領域也納入保護范圍,可以看到歐盟的受保護領域與美國FIRRMA有極大部分的重合,與美國不同的是歐盟的對外投資審查機制為非強制,然而對于歐盟成員國的交易,歐盟政府允許詢問信息及發(fā)表評論(comments),委員會則可以詢問信息并發(fā)表意見(opinion),對于評論與意見交易相關成員國應當給予“應有的考量”(due consideration),對于可能影響歐盟的項目或計劃的投資應當給予“最大程度的考慮”(take “utmost account” of)。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出口管制列表中所述“specific emerging technologies” 與FIRRMA中所提及的“Critical technologies”都將先進技術例如生物醫(yī)藥、芯片、半導體等行業(yè)納入其中,其遏制中國技術發(fā)展的真實目的可謂路人皆知。
先前8月特朗普簽署FIRRMA、拓寬CFIUS機構權力范圍并賦權其進行審查,10月10日又發(fā)布作為FIRRMA過渡期的“試點計劃的暫行監(jiān)管規(guī)定”,在FIRRMA中提及的“關鍵技術”(Critical technologies)判斷權交由CFIUS的基礎上有所細化,且一改先前主動審查的方式,要求相關產業(yè)交易方必須主動提交材料進行審核。
依據CFIUS提交的2008年報與2015年報顯示,在2007、2014與2015的提交審查的案件數量較高,而被調查數量卻是在逐年的增加。


要知道,CFIUS至今叫停的五起案件中,有三起與我國有關,唯一一起“硬剛”、通過起訴隨后和解的案件還是在奧巴馬政府時期。也因此我國企業(yè)交易往往都還沒有走到被駁回,就已經在CFIUS的審查過程中遭遇流產。
今年8月9日,深圳能源(000027,SZ)發(fā)布公告稱,由于在約定時間內未通過CFIUS審批,美國錫安項目收購事項無法按原定計劃實施,Recurrent Energy Development Holdings, LLC(以下簡稱交易對手方)發(fā)出《股權轉讓合同終止函》,交易就此終止;2016年紫光股份海外并購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西部數據(WD)的計劃流產;還有美國仙童半導體拒絕央企華潤集團子公司中國華潤微電子和北京清芯華創(chuàng)聯(lián)合提出的收購要約;飛利浦公司停止向金沙江創(chuàng)投主導的投資基金出售旗下Lumileds(芯片和車燈公司)80.1%股份……
美國的手段還不僅如此。
10月29日,美國商務部發(fā)布公告稱“將福建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加入實體清單”,對福建晉華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其稱,“福建晉華即將完成DRAM的量產,該技術可能源自美國,且將威脅到為美國軍方提供此類芯片的供應商的生存?!?而就在此前晉華集成電路已納入中國“十三五”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guī)劃。根據此前規(guī)劃,福建晉華于2018年9月投產,月產能為6萬片。隨即美國司法部于11月1日周四正式起訴了中國福建晉華集成電路公司以及臺灣的聯(lián)華電子公司,指控他們共謀從美國半導體巨頭美光科技公司共謀經濟間諜罪、接收盜竊商業(yè)機密罪、竊取商業(yè)機密。這一場從知識產權引發(fā)的商業(yè)戰(zhàn)爭終究還是回歸到了政治土壤。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