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小霸王團隊解散,看國產主機跌宕沉浮錄
一句“小霸王其樂無窮”,幾乎能夠喚醒所有80后的記憶。作為無數(shù)玩家童年回憶的閃光點,小霸王以低廉的價格、融合FC游戲帶來的歡樂等,一度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游戲主機。不過,或許是成龍做廣告帶來的“負面光環(huán)”等,小霸王最后盛極而衰。而在去年小霸王發(fā)布聲明表示要回歸游戲機市場,并大力開發(fā)游戲主機與游戲平臺,著實讓不少人激動。
可惜,小霸王錯誤判斷了國內游戲主機市場的形勢。近日,據媒體報道,小霸王游戲機項目團隊已解散,直接負責該項目的小霸王上海分公司也已經遣散。雖然小霸王高層表示媒體報道有失實之處,但小霸王游戲主機遲遲未正式上市則是不爭事實。而小霸王游戲主機所遭遇的挫折,事實上也折射出國產游戲主機一直以來所面對的困境?;蛟S,也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國產主機沉浮不斷,邊緣化是主流
不可否認的是,國產游戲主機是有過輝煌時期的。以小霸王為代表,80、90年代國產游戲主機依靠“仿照”任天堂FC紅白機拿下海量市場份額。低廉的價格、強大的兼容性等,讓國產游戲主機迅速走紅。據數(shù)據顯示,1991年至1999年期間,僅小霸王游戲機累計銷量高于2000萬臺。巔峰時期的小霸王,市場占有率甚至達到80%。
但在2000年之后,隨著禁令的發(fā)布,家用電腦、網吧與網絡游戲的興起等,國產游戲主機逐漸跌下神壇,成為可有可無的配角。十幾年來,國內流行的游戲主機其實是以各種方式進入的。索尼PS2、PS3、PSP,任天堂NDS系列、3DS,微軟Xbox 360等,成為國內玩家對游戲主機的認知。至于現(xiàn)在國外游戲主機企業(yè)紛紛通過正規(guī)渠道進入中國市場,還沒太長時間。
其實在這十幾年的時間中,國產游戲主機也并非毫無動作,但都沒能成為市場中的扛鼎之作。比如在2016年,斧子科技發(fā)布游戲主機“戰(zhàn)斧F1”。當時除了看起來還算不錯的硬件外,這款游戲主機還簽約數(shù)十款游戲??上鲜羞€不到一年,戰(zhàn)斧F1的服務器就突然關閉,被玩家戲稱為“一斧子買賣”。而小霸王去年在ChinaJoy上,發(fā)布“Z+新游戲電腦”主機產品。但在短暫亮相后,小霸王游戲主機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
沉浮不斷的國產游戲主機,雖然十數(shù)年前曾輝煌過,但后來的走向卻一直是被“邊緣化”。雖然有很多企業(yè)想要重振國產游戲主機的雄風,但終究還是敵不過市場潮流走向。
軟硬生態(tài)皆缺位,國產主機之殤
國產游戲主機的失勢,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在大環(huán)境上看,國產游戲主機始終未得到充分的生長空間。2000年6月文化部等7部門發(fā)布《關于開展電子游戲經營場所專項治理的意見》,禁止了游戲主機的生產、銷售。這一禁令的推出,直接導致國產游戲主機斷了進化之路。雖然2014年游戲主機正式解禁,但國內市場充斥的“水貨”已經成為主流。且國外各大游戲主機企業(yè)正式入華,幾乎沒給國內同類企業(yè)生存空間。
從另一方面看,國產游戲主機的軟硬生態(tài)都處于缺位狀態(tài)。在硬件方面,索尼、任天堂、微軟等企業(yè)都有著自身獨特的硬件優(yōu)化技術,每一代游戲主機 “制霸”的時間都長達數(shù)年,且運行各種游戲大作都無壓力。但國產游戲主機往往只能堆砌硬件,且體驗一般。在軟實力方面,國產單機游戲之前雖然不乏大作,但往往都是在PC上,且如今已然式微。
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國產游戲主機的命運就像“無根之萍”。雖然偶爾能掀起一絲漣漪,但終究形不成巨大風浪。國產游戲主機何時能夠拍馬趕上來,現(xiàn)在來看只是未知之數(shù)。
轉向!國產游戲曙光偏向移動端
在游戲主機市場,形勢逼人強是沒辦法的事。但相關企業(yè)也無需氣餒,畢竟從全球游戲行業(yè)發(fā)展趨勢看,主機、PC游戲已經處于弱勢地位,移動游戲正在大放異彩。
之前GamesIndustry發(fā)布的2018年全球游戲市場報告顯示,2018年預期市值1349億美元的市場規(guī)模,由移動游戲市場、主機游戲市場和PC游戲市場三大部分組成,分別占比47%、28%和25%。此外,數(shù)據分析公司Newzoo最新發(fā)布的《全球游戲市場報告》顯示,騰訊游戲業(yè)務收入增至197億美元,并占市場15%的份額,持續(xù)6年維持榜首地位。移動游戲在騰訊游戲業(yè)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是眾所周知。
或許對于相關企業(yè)來說,游戲主機連雞肋都算不上了,完全沒必要再去花費諸多精力和資源。如果能轉向至移動端,或許還有意外之喜。當既定之路走不通時,是時候換條路去走了——沒必要一條路走到黑。(科技新發(fā)現(xiàn) 康斯坦丁/文)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