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鑫集團:不一樣的CIO,不一樣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原標題:僑鑫集團:不一樣的CIO,不一樣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故事,主角是僑鑫集團,一家頗具傳奇色彩的外資企業(yè),地產起家,逐步擴展到莊園、物業(yè)、餐飲、金融、教育、健康、傳媒等領域。要說參觀、交流完僑鑫集團最大的感受,有兩個:一、僑鑫集團是一家匠心企業(yè),不追求市場規(guī)模,但注重每一塊業(yè)務的品質;二、相比國內大多數企業(yè),僑鑫集團的資金較為充裕,公司沒想過上市是一種體現,IT預算充足也是一種體現,公司營收的2%-3%給IT,中國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企業(yè)真不算多。

當然,要說僑鑫集團還有什么特色,我認為它有一個不一樣的CIO。如果參加過新華三每年舉辦的領航者峰會,很有可能聽過他的演講,激情、富有感染力,能把生澀的東西講的繪聲繪色,極具個人魅力。

事實上,這只是他不一樣的一個方面。更讓我驚訝的是,在接手CIO這個職位之前,他沒干過IT相關的工作,更沒有CIO的從業(yè)經歷,而是從CEO助理的位置上轉過來的。如果說唯一與IT相關的,那就是他的學業(yè)背景。或許這是他能成為一個不一樣CIO的根源所在,沒受到過那么多傳統IT條條框框的限制。

他就是僑鑫集團首席信息官張志杰。

僑鑫集團首席信息官張志杰

數字化轉型上半場——變革IT

僑鑫集團的數字化轉型之路應該說,就是張志杰的接手開始的,那是2015年。交流過程中,張志杰展示了一張曾經的機房照片,一個字:亂。不僅僅是機房布局亂,業(yè)務分布也亂。

據他介紹,當時的機房只有30多臺設備,名義上是集團機房,但其實只管了幾個核心的、跟集團總部關聯比較緊密的業(yè)務,像地產、物業(yè)等。用張志杰的話說,走進那時候的機房,你說僑鑫集團的住宅賣20萬元一平米,完全沒有說服力。

改變也由此拉開序幕。第一階段,機房整理、業(yè)務梳理,設備逐步增加到了70多臺,整個集團80%的業(yè)務都收了回來,可以說效果顯著。

不過新的問題隨之而來,且挑戰(zhàn)比之前更加嚴峻,因為機房再也接納不了新的設備,電力、制冷都已經達到了極限。

業(yè)務在擴張,現有硬件條件卻不支持“打補丁式”的修正。那只剩下一條道路,就是推翻原有架構,所謂“不破不立”。

中間白色建筑即僑鑫集團總部——廣州僑鑫國際金融中心

隨后,僑鑫集團開始調研超融合設備。至于為什么做出這樣的決定,想必不難理解,僑鑫集團當時面臨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提升現有機房的計算密度、存儲密度,從而更好的支持業(yè)務發(fā)展,超融合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隨后僑鑫集團就開始了各種嘗試,主流的超融合設備幾乎都研究過、采購過,包括HPE的、Nutanix的,以及SimpliVity的。要知道,那時候SimpliVity還沒有被HPE收購。僑鑫集團對超融合的應用之早從中略見一斑。再進一步講,超融合這一細分領域,僑鑫集團是有絕對發(fā)言權的。

最核心的業(yè)務只允許跑在SimpliVity上

如今,僑鑫集團的非關鍵應用還可以運行在其它超融合設備中,但最核心的業(yè)務,包括關鍵用戶云桌面(財務、銷售)、CRM客戶關系管理平臺、辦公自動化平臺OA等優(yōu)先跑在SimpliVity上,足見對SimpliVity的信賴。

至于SimpliVity有什么特殊之處?

張志杰用了三方面的成本來說明。

其一、購置成本。以僑鑫集團跑在SimpliVity上的核心業(yè)務的量來估算,拿SimpliVity380和HC380作比較,現在一臺Simplivity380能搞定的事情,如果用HC380來承載,需要三臺,3:1。

這是因為SimpliVity380有著業(yè)界一流的數據壓縮技術,官方承諾壓縮比10:1,也就是說傳統設備可能需要10TB的存儲空間,而SimpliVity只需要1TB。在實際應用中,壓縮比還可能比這一數值更高。與此同時,單節(jié)點SimpliVity380的存儲空間也更大,最高能達到25TB,而HC380只能達到7.2TB。也就是說,可能3:1不止,還可能是4:1或者5:1,只不過僑鑫集團當前的業(yè)務量如此。

其二、運營成本。SimpliVity自帶備份功能和DR功能,無需再額外購買相應軟件,數據安全保障總成本低。同時,由于數據量少,DR對帶寬要求也低,相應的費用也少。

其三、管理成本。SimpliVity能所有功能完全整合進VMware vCenter管理界面,讓用戶在統一的界面中就能完成本地和異地的虛擬機備份、恢復、去重、壓縮等所有操作。無需重新學習,自然就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管理成本。

盡管成本不是企業(yè)用戶最關心的內容,但沒有一個用戶不關心成本。更關鍵的是,雖然張志杰是在講成本,但其實已經把用戶更關心的SimpliVity的重點特性都說透了,統一、高效、敏捷、簡單,一個都沒落下。

這大概就是張志杰的魅力所在,比廠商還懂產品。透露一個細節(jié),所有超融合的研究,張志杰都是沖在最前端,完全不像一個CIO。而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他那么懂產品,為什么從零做起CIO,做的還挺好。他真的能鉆研,愛學習。

數字化轉型下半場——變革業(yè)務

在張志杰的帶領下,如今僑鑫集團的IT狀況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機房不再是老、破、小,都是最先進的設備,混合云架構基本成型,應用都納入集團管轄,整體系統SLA保證4個9以上(99.99%)。

用張志杰的話說,IT轉型告一段落,現在要進入數字化轉型的下半場,那就是業(yè)務轉型。

說實話,在和僑鑫集團交流之前,很難想象這樣以地產為主的企業(yè)如何去與大數據、人工智能這樣的技術結合,去推動業(yè)務轉型。

不過聽完之后豁然開朗,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相關產品推介,僑鑫集團旗下有餐飲、酒店、教育、娛樂等多種產品,而業(yè)主都是潛在的消費者,能不能通過適合的渠道推薦給他們,帶動業(yè)務發(fā)展?事實上,僑鑫集團已經在做相關工作,并且有一個喜人的研究結論:熟客的成單率要遠高于生客。

這樣的拓展方向其實還有很多。而為了更好地支撐業(yè)務轉型,僑鑫集團的IT團隊也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建設之路,那就是多招些不一樣的人才進來,讓他們來為IT團隊帶來不一樣的視角。據悉,當下,僑鑫集團的IT團隊中有1/4的員工擁有文學、藝術、酒店管理等非IT背景,打造了一支多元化的IT團隊。

最后,我想講講,僑鑫集團和新華三的這種合作關系。看起來只是項目上的合作,但實際情況遠不止這一層,雙方都將彼此視作自身生態(tài)的一部分,互幫互助。

從新華三的角度出發(fā)很好理解,優(yōu)質客戶背書,產品更有說服力。對于僑鑫集團來說,可能理解的人會少一些,包括最開始僑鑫集團內部的人也不理解,一個CIO天天跑出去演講,多少有些不務正業(yè)。但后來逐漸理解了,因為好的合作伙伴關系能給企業(yè)帶來的價值很多。

就像張志杰說的,從開始做到現在,新華三也幫了他很多忙,要不然可能也不會走的如此順利。而這一點也值得更多企業(yè)思考。

總結全文,僑鑫集團的數字化轉型之路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包括技術方面的考量、團隊建設方面的思考、業(yè)務層面的探索、合作伙伴的選擇、生態(tài)圈的經營等,有機會的話,推薦大家去考察學習。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9-05-27
僑鑫集團:不一樣的CIO,不一樣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要說參觀、交流完僑鑫集團最大的感受,有兩個:一、僑鑫集團是一家匠心企業(yè),不追求市場規(guī)模,但注重每一塊業(yè)務的品質;二、相比國內大多數企業(yè),僑鑫集團的資金較為充裕,公司沒想過上市是一種體現,IT預算充足也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