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比亞迪該如何破局?
來源:華牛原創(chuàng)
作者:孫麗
中國汽車市場年初至今一直處于“寒冬”當中,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數據,今年1-9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814.9萬輛和1837.1萬輛,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1.4%和10.3%。
近日,比亞迪發(fā)布三季報,前三季度凈利潤15.74億元,同比增長3.09%;其中,第三季度凈利潤1.197億元,同比下降88.58%。
據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成立于1995年,成立之初主要經營電池業(yè)務,是中國第一家為昔日“機王”諾基亞和摩托羅拉提供鋰離子電池的供應商,2002年登陸港股市場,2003年收購秦川汽車,正式進軍汽車領域,2007年公司控股的比亞迪電子在香港上市,2011年比亞迪登陸A股。
第三季度凈利跌88.58%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的統(tǒng)計數據,上半年全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213.2萬輛和1232.3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3.7%和12.4%。不過,其中新能源汽車繼續(xù)保持增長,產銷量分別達到61.4萬輛和61.7萬輛,同比增長48.5%和49.6%,市場滲透率持續(xù)提升。
但隨著2019年6月,補貼新政過渡期正式結束,新能源市場遭到“冰封”。業(yè)內專家認為,補貼退坡給企業(yè)帶來較大的成本壓力,目前車企多在觀望,未來漲價潮或在所難免。
8月21日,比亞迪發(fā)布的2019年上半年度業(yè)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621.84億元,同比增長14.8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55億元,同比增長203.61%。短短三個月的時間,比亞迪從天上跌落人間。
據比亞迪披露的2019年第三季度業(yè)績報告。報告顯示,1月到9月比亞迪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938.22億元,同比增長5.44%;凈利潤為15.74億元,同比增長3.09%。其中,三季度凈利潤為1.19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0.5億元銳減了88.6%。
今年1月到9月,比亞迪汽車累計銷售33.58萬輛,同比下滑4.49%。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19.26萬輛,同比增長34.31%。三季度新能源車銷量僅為4.68萬輛,同比大跌31%。這是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出現(xiàn)下滑。
公司也曾表示,2019年第三季度,在汽車行業(yè)市場需求下滑及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預計公司新能源汽車銷售將有所放緩,業(yè)務整體盈利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依賴新能源補貼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數據顯示,繼今年7、8月份之后,9月銷量下跌35%,新能源市場出現(xiàn)了罕見的銷量“三連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三季度,國內新能源乘用車行業(yè)實現(xiàn)批發(fā)銷售約20.5萬輛,同比下滑19%,而比亞迪超過30%的銷量跌幅遠高于行業(yè)平均水平。
今年1-9月,比亞迪汽車累計銷售33.58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19.26萬輛,同比增長34.31%。雖然前三季度比亞迪銷量保持同比增長,但主要由于上半年的拉動。自2019年補貼新政過渡期于6月結束之后,比亞迪自7月起連續(xù)三個月銷量下滑,其中9月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為1.37萬輛,同比下降50.97%,跌幅再次擴大。
業(yè)內人士表示,比亞迪第三季度的凈利暴跌是受新能源汽車市場補貼大幅退坡影響。在補貼退坡后,比亞迪的未來也難言樂觀。
從比亞迪2018年的財報中得知,比亞迪的對補貼的依賴,據悉,2018年比亞迪獲得政府補貼20.73億元,約占凈利潤的四分之三。
比亞迪在近期的三季報中表示,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預計第四季度汽車行業(yè)整體市場需求依然疲弱,疊加燃油汽車價格體系變化的沖擊及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的影響,新能源汽車行業(yè)銷量不及預期,預計集團新能源汽車業(yè)務盈利較去年同期也有一定幅度的下滑。
有業(yè)內專家認為,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短期內給車企和市場帶來一定的壓力,長期看將有利于優(yōu)化和完善汽車市場,增強車企研發(fā)和培育市場的積極性。
結語
隨著補貼的逐漸退出,意味著今后的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已逐漸從政策導向轉變?yōu)槭袌鰧颍f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開始面臨真正的市場化競爭,新能源補貼進一步退坡,部分新能源技術落后、資金不足的企業(yè)將逐漸被淘汰,技術實力強硬的公司將逐步勝出。
同時,新能源補貼大幅退坡帶來的新能源汽車價格承壓,以及汽車市場需求整體疲弱帶來的燃油車降價沖擊,也使得比亞迪盈利能力受到了嚴重考驗。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比亞迪該如何破局,值得期待。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