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封殺賬號或第三方服務平臺早已不是新聞,百度搜索相關頁面高達341萬條之巨,這其中不僅有微信公眾號,也有虎嗅網(wǎng)。
可能是一篇文章惹惱微博/新浪公司,虎嗅官方微博賬號日前突遭封禁,由此引發(fā)業(yè)界熱議媒體與公共輿論平臺之間利益博弈,比如免費服務平臺與言論自由利害沖突邊界點在哪,媒體在商業(yè)公司搭建的公共輿論社交平臺上究竟擁有多少言論自由空間等等。
由于暫無詳實可靠證據(jù)判定此次封號來自公權力部門意志,更像是虎嗅激怒微博/新浪高管而遭到毀滅性報復。筆者無意探討虎嗅與微博/新浪,曹國偉等人之間究竟有哪些恩怨與利益瓜葛,以及評價圍繞雙方共同金主阿里巴巴以及馬云的各種真假難辨陰謀論。
平心而論,微博封殺的賬號和第三方服務平臺實在太多太多,欠了不少人情債。而與微信公眾號和大V遭封殺不同,虎嗅被封殺導火索源于一篇文章《新浪早已掉隊,曹國偉為何增持》,該文認為新浪,搜狐,網(wǎng)易曾經(jīng)并駕齊驅(qū),如2007年新浪營收是搜狐的130%、網(wǎng)易的81%。而2015年第三季度,新浪營收是搜狐的43%,網(wǎng)易的22%。由此虎嗅認為新浪已經(jīng)“掉隊”,還猜測新浪CEO曹國偉突然成為第一大股東背后的商業(yè)利益算計,言辭甚為犀利。
長久以來,公眾早已形成拿人手軟,吃人嘴短的思維定勢,即在他人地盤做客,不宜揭人短,同時理所當然將此法則延伸到公共論述平臺,在不少人眼里,虎嗅在微博平臺非議微博/新浪及相關領導人,無異于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為此不少人支持微博CEO王高飛封號之舉,認為微博只是商業(yè)機構,虎嗅享受微博提供的免費傳播服務權利,理應遵守維護微博利益的義務,簡而言之就是不宜在微博平臺散播微博/新浪以及相關領導人是非,尤其是觸犯其商業(yè)利益的負面言論,否則很可能是”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且咎由自取。
虎嗅在此次事件究竟是公眾利益“看門狗”,還是發(fā)泄一己之私的“咬人瘋狗”值得商榷。然而突遭微博封號,虎嗅自認“因言獲罪”,連發(fā)數(shù)文討伐微博/新浪,一副得理不饒人的高姿態(tài),試圖占領道德和輿論制高點,也間接形成“虎嗅罵人,卻不允許還手”傲嬌觀感。
對于微博封號是否有理有據(jù),有人列舉出用戶需遵守微博協(xié)議的4.9.7條款:即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新浪或微夢公司的權利和/或利益或作出任何不利于新浪或微博公司的行為”。意為在微博平臺上,新浪或微博的利益不容侵犯,可見虎嗅也是被微博/新浪認定“觸犯”到自身利益。
然而微博作為免費的公共輿論社交平臺,除了提供無障礙溝通技術支持,保障用戶的安全隱私不被泄露和非法竊取,也應保障相對自由的言論傳播服務。如若自認免費就是免責,以及獨享不受約束的無限裁量權,如此運營思維仍然停留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時代,以及“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山頭大王心態(tài),這與微博苦心搭建的公共輿論平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屬性背道而馳。
至于此次虎嗅散播微博/新浪的相關言論,是否真實可信,亦或涉嫌造謠違法,讀者心中自有判定,微博和新浪大可展開公開論述,比如辟謠澄清,必要時可尋求司法評判。微博粗暴封禁虎嗅賬號,更像是相關高管一怒之下做出的倉促決策,這對早已上市的微博和新浪來說,算不得理性經(jīng)營行為,徒增打壓言論自由之虞。
試想,如果虎嗅常年造謠成性,傳播觀點多為無恥讕言,或是習慣于惡意攻擊他人,自有法律法規(guī)、商業(yè)利益以及公眾輿論制裁。比如網(wǎng)站遭關停,相關負責人被懲處,廣告客戶銳減,形象破產(chǎn)等等。但在當下的新媒體領域,盡管褒貶不一,虎嗅仍然是新媒體標桿性代表之一,不久前申請掛牌新三板更是奠定自身在業(yè)界難以忽視的影響力。
筆者認為,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早已呈現(xiàn)過多元化趨勢,微博明知封禁賬號,并不能阻擋言論在其他渠道傳播,還是冒著打壓輿論的風險,出手封殺虎嗅在自家平臺存在感,尋求掩耳盜鈴式耳根清凈,實質(zhì)只是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無奈自保,只是吃相有點著急。
虎嗅與微博之間恩怨交鋒,在充斥銅臭味的商業(yè)社會,更像是一場在“言論自由”大旗下的利益博弈,不僅考驗雙方雅量和民主素養(yǎng),也是在試探各自的利益底線。對虎嗅來說,失去微博這一重要傳播渠道,如同自斷一臂,至于將來是否會重歸于好,要看二者如何尋求利益妥協(xié)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原本應與虎嗅結為命運共同體的自媒體,此次不僅沒有大規(guī)模積極響應,反而是一副幸災樂禍模樣。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大量自媒體人對虎嗅嚴苛的審稿制度,以及冷酷無情的拒稿評語不滿,認為傷害到投稿心情和寫作興趣,實質(zhì)是虎嗅頻繁拒絕作者傳播需求,尤其是傳播夾雜各種商業(yè)利益的言論,出口不遜還擋人財路,實屬作死。
當下商業(yè)公司搭建的強勢公共輿論社交平臺,普遍擁有不受約束的無量裁定權,沒有強有力的制衡機制存在,媒體個體力量卑微依舊,虎嗅今天的遭遇,也是廣大自媒體們面臨的集體宿命,敬請哀矜勿喜。(完)
本文版權歸屬TMT原創(chuàng)自媒體“科技邊角料”所有,轉(zhuǎn)載需授權,主筆微信公眾號:tmt-pkueone,微信號:thinkpku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zhuǎn)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nèi)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nèi)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nèi)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nèi)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