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信詐騙到漫游費,運營商為何一直“被動”

隨著臺灣電信詐騙案一樁樁偵破,犯罪疑人成批被從國外抓回,輿論關注的焦點開始轉移到如何懲治臺灣籍罪犯,如何識別防范此類詐騙,相對于之前一口同聲指責電信運營商網絡攔截不力,或者不作為的聲音小了很多。估計三大運營商暗地里松了一口氣,自己再也不用背“電信詐騙”黑鍋,或者處于那種有口難辯的囧態(tài)。

電信詐騙禍害中國大陸民眾已有十年之久,公安機關和通信部門也是一直采取各種手段措施打擊、攔截,但似乎效果不佳,近年來更是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之前,一有這類案件發(fā)生,輿論幾乎一邊倒的指責電信運營商,將被騙歸結為“運營商網絡攔截不力,不作為”,甚至是和騙子同謀。盡管運營商從技術角度解釋很多,很久,但民眾就是認為被騙的主要責任人是電信運營商,所以輿論將這類詐騙冠名為“電信詐騙”。據說運營商曾和公安機關溝通過,能否換個叫法,但眾口一詞,已經定型,無法改過來了。日久月長,“電信詐騙”算是成了運營商的標簽了,讓電信運營商啞巴吃黃蓮。直到上個月,公安機關在肯尼亞成功破獲一起臺灣電信詐騙案,將這批騙子遣返中國大陸,引起海內外媒體關注,人們才發(fā)現(xiàn),臺灣籍詐騙犯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了能騙到錢,這幫騙子從臺灣搬到東南亞,再搬到非洲,架設專用機房,通過技術手段篡改號碼,各種手段無所不用。

如今輿論不再一邊倒的罵運營商,但在“電信詐騙”系列案中,電信運營商也是受害者。就是到現(xiàn)在,還是有聲音認為運營商是這類詐騙的“幫兇”。在這場“貓捉老鼠”中斗爭中,電信運營商既被動,又受傷。如果采用技術手段大規(guī)模攔截,估計會“誤傷”很多正常的通信,到時又造成用戶誤解,投訴。而且沒有執(zhí)法權,能做的就是默默配合公安機會去鑒別、鎖定犯罪。在輿論宣傳中,運營商更是被動的去辯解,但基本無濟于事,沒有人聽,也沒有人信,所以“電信詐騙”的黑鍋一直背著。

在電信詐騙這件事上,我們能夠理解運營商的苦衷。但我們同樣也要反思,為何運營商的專業(yè)解釋老百姓就是不聽不信呢?這樣的問題已不僅僅是在電信詐騙這一件事上體現(xiàn)出來了,近年來,幾乎每一件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通信事件,從“假寬帶”到流量不清零,從電信詐騙到取消費漫游費,運營商都無一不“躺槍”,罵聲一片。

遠的不說,單說這一段時間又被炒起來的漫游費問題。自打新華社發(fā)文質疑存在了二十年的移動漫游費是“化石資費”,運營商收取不合理后,漫游費問題又同去年的流量不清零問題一樣,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三家運營商又一次的“被動”了。

盡管三家運營商都聲明,已經推出的長市漫一體化的套餐早已沒有了漫游費,等于變相取消了漫游費,但廣大用戶依舊不依不饒,非得要一個明確的答復:何時正式取消漫游費?最后還是工信部發(fā)聲了:將推動運營商先逐步取消區(qū)域內漫游費,然后再全面取消全國漫游費,但時間未定。

中國電信業(yè)改革,算來已有20年之久,但運營商基本一直在“被動”中:被拆分,被重組,被降費。。。。。。改革了20年,運營商從上到下越來越委曲,基層員工也越來越不滿,做了很多工作,到最后不被認可,反而成了“問題”,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其實運營商的“被動”,折射出的是這個行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

中國電信業(yè)的改革,是以“打破壟斷”的由頭開始的,但自此之后“壟斷”這頂帽子就再也沒有離開運營商的腦袋,不管當年有6家運營商,還是現(xiàn)在重組成3家,不管運營商之間競爭的多激烈,外界輿論一說中國的運營商,最大的標簽就是“壟斷”。在這頂大帽子下,凡涉及到運營商東西,基本都是負面的居多,無論是前年的“假寬帶”風波還是今天的取消漫游費,被貼上標簽的運營商,也只有“被動”回應的份兒了。所以,整個電信行業(yè)需要行動起來,改變這種被“標簽”化,要改變外界以有色眼鏡看待中國電信業(yè)的發(fā)展。這需要三大運營商不再兄弟鬩墻,不要惡性競爭,要理性發(fā)展,共同做強這個市場。主管部門也應該發(fā)聲,肯定中國電信業(yè)的功績,中國的通信業(yè)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征程中,也是國之重器。

同時運營商也要改變,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以及即將到來的IoT時代,傳統(tǒng)運營商發(fā)商模式已無法跟不上市場的要求,所以運營商要去積極主動改變,不能一味的讓輿論推著走。以這次輿論呼吁取消漫游費為例,運營商也不能抱怨媒體挑刺,不要去抱怨媒體不了解情況。漫游費問題同之前的“假寬帶”、“流量不清零”,表面上看都是行業(yè)技術問題,實質上社會發(fā)展問題。當年收取漫游費,有其正當的理由和市場需要,但今天如果還以當年的理由為借口,以證明漫游費存在的合理,則就有些強詞奪理。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6-04-29
從電信詐騙到漫游費,運營商為何一直“被動”
隨著臺灣電信詐騙案一樁樁偵破,犯罪疑人成批被從國外抓回,輿論關注的焦點開始轉移到如何懲治臺灣籍罪犯,如何識別防范此類詐騙,相對于之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