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傳統(tǒng)產業(yè)對“觸網”這件事的蜜汁熱衷,還是電商企業(yè)一個“回馬槍”將矛頭指向線下體驗店;
無論馬云拋出的“新零售”是否真的代表了未來商業(yè)生存的新法則;
無論新零售在后互聯(lián)網時代是風還是坑;
重要的不是糾結于線上或者線下,而是你的顧客因何而來。
春節(jié)前后,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患上了“網購/快遞恐懼癥”。春節(jié)前,絕大多數(shù)快遞和電商放假比大多數(shù)的白領和體制內單位還要早,不能為千里之外的老家購買年貨;春節(jié)后,聽說大多數(shù)快遞公司正掙扎在虧損的邊緣,要么留不住奔向外賣的快遞小哥,要么自己的快遞網點即將倒閉,自己的快遞滯留在各大中轉中心及網點,溝通快遞和商家簡直累成狗。
所以,是時候思考如何做出線上還是線下這道選擇題了,也順便看看京東蘇寧國美為什么總是打嘴仗。
線上和線下,哪一種代表了未來商業(yè)的主流銷售模式,這其實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爭論,其中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和影響因素;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線上和線下各自都存在著目前為止無法被對方取代的優(yōu)勢。
極度豐富的商品、快速方便的搜索、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購買、足不出戶送貨到家的物流,是互聯(lián)網技術帶來的線上購物的優(yōu)勢;但從全站式搜索耗費的時間成本來看,其實并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便利”——面對海量商品,消費者時常會陷入“選擇困難癥”,加上走不出的“買家秀”和“賣家秀”的終極怪圈,更不要說受制于物流體系,一旦快遞界有個風吹草動,那么整個線上購物體驗趨近于零。
但這時,只要你走出家門走進大街小巷的便利店、超市、購物中心,就有機會享受到近在眼前的令人“心動的商品”和“感動的服務”,這種真實感帶來的心里滿足實際上就體現(xiàn)了零售業(yè)的本質,也是目前來看,線上購物無法企及的。
并不是每一個適合線上的就一定適合線下,反之同理。不僅是從商品屬性而言,對于今天的中國買家來說,選擇線上或者線下,早已經形成了清晰的行為分化。理解了這種分化背后的四個維度,就不難打通與消費者的“最后一厘米”。
這四個維度分別是,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的時長、對商品需求的時效性、對價格的考量,以及對商品體驗的心里預期。
一、從購買決策維度來看
購買決策短的快速消費品,比較容易在線上實現(xiàn)購買;而耐用消費品由于牽扯的購買決策長,評估過程復雜,往往會在線下完成購買(或者在購買過程中一定會包含線下環(huán)節(jié))。
在一份尼爾森發(fā)布的《全球電商和新零售報告》中顯示,在中國,沐浴露、牙膏、紙巾、洗發(fā)護發(fā)產品以及洗衣粉占據(jù)了網上購物的前五位。不難看出,這些商品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它們都是標準化程度非常高且消費者十分熟悉的日??煜闷?,在購買上幾乎可以完全依賴過往經驗值,即便是轉換品牌,也不用費什么力氣,很快就能做出決定。
但如果要買的是一臺洗衣機或者液晶電視、冰箱,大多數(shù)人可能在對比了網上參數(shù)和網友評價之外,更希望去電器商場直觀的了解一下產品的尺寸、質感、空間,讓冷冰冰的參數(shù)值變成感官上的刺激,這對購買耐用品而言尤為重要。這也是為什么國美蘇寧這樣的老牌零售巨頭,在拓展線上機會的同時仍不放棄對實體零售業(yè)態(tài)的改造;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何曾以互聯(lián)網手機自居而對線下渠道嗤之以鼻的小米,卻早已改變策略擁抱線下,并放話要在2020年開出至少1000家零售店;這可能也是為什么京東作為一個電商,不拿阿里當靶子,卻總是揪著國美蘇寧不放的真正原因。
二、從時間維度上來看
如果消費者對一件商品的需求是“即刻”導向,一定會選擇線下渠道;但如果消費者的需求是搜索導向,線上的優(yōu)勢就會非常明顯。
一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在“雙十一”和春節(jié)期間,前者是集中購買高峰造就的物流行業(yè)的盛宴,后者則是無法更改的社會背景下帶來的物流“大蕭條”。兩個極端結果所指向的卻是同一種結局,那就是消費者望眼欲穿也無法立即得到所購買的商品,甚至這個時間遠遠超過心里預期。
自古剛需傷不起。當你餓的兩眼發(fā)昏時,再牛逼的閃送也不如去樓下的慶豐包子鋪??纯瓷蟼€月全國大范圍重度霧霾期間,小米官方渠道集體缺貨、代理商的囤貨則集體溢價,此時此刻,大多數(shù)消費者都不會暗搓搓的去點那個“有貨通知我”的按鈕,奔到家附近的國美蘇寧來一臺即買即得的凈化器才能給人們最及時的安慰。
而一旦需求不是那么迫切,線上搜索的優(yōu)勢立即顯現(xiàn)出來。當你和朋友打算在幾天后組個飯局,那么現(xiàn)在來看,最常見的流程是:大家伙兒拉個群,在大眾點評上找一些備選餐廳,扔鏈接到群里,討論一個最優(yōu)選擇,然后一鍵預訂。有時候,你們可能會討論上好幾天的時間,越來越多的備選進入你們的選擇。
三、從價格維度上來看
很明顯,在人們的消費行為里,“價格”是引發(fā)線上線下購買行為出現(xiàn)分水嶺的一個最直接的誘因。
并不是簡單以便宜或者昂貴來區(qū)分。但一般來說,人們不愿意為低于一次郵費價格的商品在線上買單,說白了就是這東西還不夠我付郵費的呢。反之,超過一定心理價位之上的商品,也很難僅僅通過線上教育、內容展示、翻閱評價就促成消費行為的。這也是為什么奢侈品、汽車、家居以及大型電器、智能化電子產品等大額消費更多的會發(fā)生在實體店內,或者說,更多的需要線下體驗。
說到這里,價格維度就好像是一個游戲玩家觸發(fā)了隱藏關卡,它的背后,揭示的其實是人們對于線下購物體驗的需求,是螺旋上升而不會消失的。同樣是尼爾森的調查報告顯示,有69%的中國受訪者表示,線下購物是一種愉快的家庭外出活動,另有67%的人認為非常享受在實體店鋪購物帶來的愉悅和滿足。
四、從體驗維度上來看
線上瀏覽是基于大量內容的羅列,是幾乎沒有任何商品體驗的場景,因此多數(shù)時候它承擔的是一個分析工具的任務,解決的是“我為什么買”的問題,而不是觸發(fā)“我要買”;但線下場景則要豐富更多,有更多機會更直接的激發(fā)消費熱情的產生。
就好像電子書和實體書店的關系一樣,雖然線下實體網點逐漸式微,但純線上渠道仍無法完全將其取代。而在零售領域,實體店的不可替代性則更為明顯,甚至有著向線上反向入侵的趨勢。從目前國美實體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狀況來看,通過體驗場景的改造,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消費場景。逛店餓了有餐廳、親子時光可以DIY烘焙、科技達人可以親自操作無人機VR和機器人、游戲達人可以玩電競做直播,店里還有一眼看得到效果的凈水設備展示和體驗,在店里轉一圈,該買什么能買什么,心里就有譜了,再加上體驗的樂趣,當場下單帶走的比比皆是。
不僅是場景改造,線下與線上的融合也是實體門店正在探索的轉型。消費者可以線下體驗后,回到線上下單;也可以線上下單,線下自提。而線上積累的用戶數(shù)據(jù),當然也可以讓線下在制定售后服務、產品研發(fā)、場景改造等方面有據(jù)可循,實現(xiàn)“用戶最需要”以及“離用戶最近”這兩個目標,從而為人們創(chuàng)造多場景、更舒適的購物體驗。
由此可見,實體零售業(yè)的未來根本不是全面走向線上,而是場景改造與全面融合線上。無論是當當網“逆勢而為”開辦實體書店,還是優(yōu)衣庫推出線下自提服務以期用網店為實體店導流,種種跡象表明,線上與線下雙方不再是互撕互懟的關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順便再造一個新場景。這也是新零售的本質。
盡管大家越來越習慣于互聯(lián)網改變傳統(tǒng)產業(yè)這樣的話語模式,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如果沒有實體經濟,又何來電子商務,就像總理說的“總不能在網上騎自行車吧”。新經濟就是數(shù)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高度結合,是不斷衍生、相互疊加的場景。
設想一下,未來用戶的購買行為在網上數(shù)據(jù)庫中形成特有的標簽,擁有這些數(shù)據(jù)的企業(yè)不僅熟悉用戶的消費喜好,當你走進商場,手機自動為你推送適合的商品選擇,在你生日的時候商場主動為你送上禮品禮券,情人節(jié)的時候,主動幫你推薦最近最便利的影院并預定座位,這就形成了新的消費場景。
阿里亞馬遜、國美蘇寧,這些曾經水火不容、隔空約架的以互聯(lián)網公司和傳統(tǒng)企業(yè)自居、代表著舊有商業(yè)模式體系的大公司們,正在從不同的角度挖掘線上與線下的結合點,把原來的實體經濟或數(shù)字經濟彼此聚合,變成一個新的經濟模式,最終的結果,將是讓消費者隨時隨處享受到更為便捷、更為奇妙的購買體驗。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