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BOSE是降噪耳機行業(yè)的開拓者,但在過去幾年里索尼已有逐漸將其趕超的趨勢,旗下的WH-1000XM3成為了極富競爭力的一款產品。隨著今年7月BOSE 700無線降噪耳機的推出,兩款耳機的對比自然成為了熱門話題。那么,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無線降噪耳機有哪些不同?究竟孰強孰弱呢?
對比1:外觀、操控及佩戴舒適度
外觀方面,BOSE 700采用了全新的設計語言,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風格,顯得更為時尚、輕量化,不僅不銹鋼頭梁和耳罩之間沒有復雜的連接結構,而且頭梁頂端到尾部的幾何過度也非常自然,整體相當簡潔。
至于WH-1000XM3則是沿用了索尼一直以來的簡約風格,整體干凈利落,除了LOGO以外,其余部分均使用了統(tǒng)一配色。雖然,耳罩和頭梁之間采用了傳統(tǒng)的新月形框架進行連接,但同樣擁有較強的一體感。
我們認為,這兩種外觀設計之間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是展現(xiàn)了不同的理念。不過,BOSE 700沒有可折疊結構,只能將耳罩放平,放入收納包內。
雖說兩者附帶的收納包體積相似,然而出門在外,如果隨身物品較多、空間緊張,在不使用收納包的情況下,索尼耳機的可折疊設計就會占用更少的空間,而且折疊后緊湊的結構也便于存放。
舒適度方面,拋開材料技術,兩款耳機的實際佩戴感受相當接近。它們都采用了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橢圓形耳墊,類似皮革的材質,帶來了親膚、柔軟的觸感,兼顧一定的透氣性和隔音效果。同時,兩款耳機耳墊產生的壓力也沒有太大的差異,厚實的填充物有效支撐發(fā)聲單元,佩戴時不會磕到耳朵外側,長時間使用沒有不適。
左側BOSE 700、右側索尼WH-1000XM3▲
上層索尼WH-1000XM3、下層BOSE 700▲
兩者在頭梁設計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BOSE 700是一體結構,雖然襯墊厚度不及索尼,但覆蓋面積有些許優(yōu)勢。不過,在實際佩戴時,他們打了平手,都能有效分擔耳機的重量(BOSE 700約實測260g、索尼WH-1000XM3實測約250g),非常舒適。
操控方面,BOSE 700終于引入了觸摸控制,熟悉、上手之后和索尼WH-1000XM3擁有類似的交互體驗。兩款耳機除了電源開關、藍牙配對、降噪開關,以及觸摸手勢的差異外,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索尼WH-1000XM3整個右側耳罩都是觸控區(qū)域,而BOSE 700只有右側耳罩前半部分可以觸控,操作區(qū)域稍小一些,可能會顯得略微擁擠。
結論:觀設計方面,兩款耳機各有特色,如何選擇取決于大家的喜好和審美。而在佩戴舒適度、操控方面,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幾乎達到了同一水平,熟悉之后,它們可以帶來近似的使用體驗。不過,索尼WH-1000XM3作為日系產品,更加注重產品細節(jié),還擁有折疊結構。當然,實際感受可能會因人而異,如果你非常糾結耳機的佩戴體驗,不妨找機會線下體驗。
對比2:降噪、續(xù)航及無線傳輸技術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BOSE是降噪領域的標桿,相關技術一直走在行業(yè)前端。相比之前的型號,BOSE 700搭載了新一代消噪技術,內置全新數(shù)字信號處理技術和八麥克風系統(tǒng),擁有11級降噪等級,除了環(huán)境音降噪外,拾音降噪也成為了重點所在。耳機的麥克風系統(tǒng)中,六個麥克風組合可用于消噪,其中一對又會與另外兩個麥克風進行組合,大幅度提升拾音效果。
索尼在音頻技術方面向來以“黑科技”著稱,在降噪領域經過幾年的快速發(fā)展,WH-1000XM3的性能已經非常強勢。耳機擁有20級可控降噪、氣壓降噪優(yōu)化等特性,并強化大多數(shù)同類產品難以顧及的中高頻降噪。
耳機內部搭載的HD降噪處理器QN1采用32位音頻信號處理技術,集成的數(shù)模轉換器和模擬功率放大器,具備出色降噪性能的同時,兼顧音頻信噪比和低失真表現(xiàn)。
除了降噪技術外,兩款耳機的續(xù)航時間、無線傳輸技術也不得不提。今年推出的BOSE 700,不僅支持藍牙5.0,續(xù)航時間也長達約20小時,并提供快充功能,充電15分鐘可用約3.5小時。
不過,去年就已經發(fā)布的索尼WH-1000XM3并沒有處于劣勢,雖然只有藍牙4.2,但相比BOSE 700卻支持更高質量的LDAC、aptX HD音頻編碼,可以傳輸20Hz至40kHz音頻信號,達到Hi-Res標準,并有方便、快捷的NFC功藍牙配對,搭配安卓可獲得最佳體驗。使用時間方面,耳機開啟降噪后的續(xù)航時間也達到了約30小時,快充10分鐘續(xù)航約5小時,多方面均優(yōu)于BOSE 700。
結論:總體而言,在續(xù)航及無線傳輸技術上索尼占優(yōu),至于降噪技術,我們先不做定論,具體看它們的實際表現(xiàn)。雖說,BOSE 700的續(xù)航時間足以應對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航班,但索尼WH-1000XM3更勝一籌,不止是續(xù)航達到了30小時,還支持更高質量的藍牙音頻編碼,不存在傳輸瓶頸,對安卓非常友好。
對比3:降噪效果及音樂聽感
耳機的實際體驗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畢竟技術再強,最終還是要用耳朵來收貨。
在降噪方面,兩款耳機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接近,屬于第一梯隊。其中,低頻噪音是兩款主動降噪耳機最擅長的領域,處于最大降噪等級時,兩者幾乎可以徹底消除飛機引擎、汽車引擎,以及地鐵行駛時的噪音。對于不太有規(guī)律的汽車轟鳴聲,兩款耳機同樣可以輕松應對。我們認為,采用全新降噪系統(tǒng)的BOSE 700,和具備HD降噪處理器QN1的索尼WH-1000XM3不相上下,基本打成平手,只是BOSE低頻降噪稍稍細膩、干凈一些而已。
其次,在主動降噪耳機最不擅長的中高頻方面,索尼WH-1000XM3略勝一籌。使用BOSE 700時,吸塵器尖銳的噪音會存在更多的殘留,而且附近對話也相對容易聽清。索尼WH-1000XM3就能比較有效的去除吸塵器噪音,同時對話聲也變得略微模糊,甚至是各類物體撞擊聲也能進行一定的抑制,中高頻降噪顯然是索尼更具優(yōu)勢一些。
至于音樂聽感,這次的對比結果出乎意料,在很多人印象里BOSE耳機的低頻表現(xiàn)應該是強項,但實際卻是索尼更加澎湃。相比BOSE 700,索尼WH-1000XM3的低頻厚實、量感豐富,適合呈現(xiàn)音樂中的鼓點和打擊樂器,氛圍感不俗。另外,索尼耳機的人聲也沒有緊貼耳朵,更有空間感,樂器之間也有明顯的層次區(qū)分,顯示出了更大聲場效果,甚至是帶來了優(yōu)秀的觀影體驗。
本次試聽時參考的部分曲目▲
而BOSE 700的優(yōu)勢在于順滑的中高頻銜接,相對來說聽感也更為均衡一些。不過,如果沒有對比,我們依舊會認為它是一款偏重低頻表現(xiàn)的耳機,只是本次索尼WH-1000XM3的表現(xiàn)確實有些搶眼。顯然,WH-1000XM3搭載的40mm液晶高分子振膜單元以及高解析音頻技術確實帶來了顯著效果。
結論:兩款耳機的音質聽感各有所長,難解難分。而在降噪性能方面,索尼和BOSE已經非常接近,BOSE 700低頻降噪稍有優(yōu)勢,索尼WH-1000XM3更為擅長中高頻。
對比4:對應App功能、用戶體驗
為了帶來更為豐富的使用體驗和功能,兩家廠商都為旗下降噪耳機準備了手機App,允許用戶對降噪等級、耳機功能進行詳細的自定義設置。
首先,BOSE 700擁有本地化的BOSE音樂應用程序,可以設置當前降噪等級、降噪預設、語音提示等等方面,并提供使用幫助。整體而言說,目前這款App功能還比較簡單,在用戶界面設計方面也中規(guī)中矩,不過上手相對容易,沒有太大的學習成本,只是有時連接過程還不是非常順暢,需要多次嘗試。
不同于BOSE音樂,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則是擁有豐富的功能。App內可調整20檔降噪等級,如果啟用自適應聲音控制,SENSE ENGINE還將自動檢測停留、步行、奔跑、乘坐交通工具這四類狀態(tài),切換預設的環(huán)境聲和降噪方案,不必再進行手動設置。
索尼的App還提供個人降噪優(yōu)化,能根據海拔高度、氣壓來調整降噪效果,在飛機上能獲得更好的使用效果。另外,均衡器、環(huán)繞 (VPT) 音效、聲音位置控制等功能也有加入。不止如此,App內置DSEE HX數(shù)字聲音增強引擎選項,可補償高頻信號和數(shù)字音頻壓縮所帶來的損失。
總之,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同時界面也相當容易上手,連接過程順暢,擁有人性化的用戶體驗。
結論:在App方面,Sony Headphone Connects頗具優(yōu)勢,不僅提供了SENSE ENGINE這樣的實用功能,而且連接過程比較順暢,界面也非常友好。雖然,目前BOSE音樂比較簡潔,但我們相信隨著App更新、迭代,未來肯定會提供更加豐富的功能。
對比5:麥克風拾音效果
如今,出門在外接聽電話或是使用語音助手的場景大有所在,所以降噪耳機的麥克風拾音效果同樣需要考慮。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BOSE 700大幅升級了麥克風的降噪性能,那么和索尼WH-1000XM3相比,兩款耳機的拾音效果如何呢?
為了讓結果更加直觀,我們加入了手機作為對比,并對耳機麥克風的拾音結果進行了錄制,將其轉換成了波形圖。
從下方三組圖中可以看到,索尼WH-1000XM3拾音效果優(yōu)于手機,雖然索尼耳機同樣擁有一定的底噪,但是右側人聲部分的波形更加明顯,說明語音更加清晰。至于BOSE 700,不僅人聲拾音效果和索尼WH-1000XM3相當,麥克風降噪性能也相當突出,幾乎完全消除了辦公室中央空調的低頻噪音。
手機拾音效果波形圖▲
索尼WH-1000XM3拾音效果波形圖▲
BOSE 700拾音效果波形圖▲
此外,我們也在實際環(huán)境中進行了嘗試,得到的結果和上述類似。BOSE 700即使在嘈雜的地鐵車廂內,依舊可以帶來非常不錯的收音效果;索尼WH-1000XM3人聲拾音同樣清晰,但相比之下稍稍有些背景聲,不影響通話和語音溝通??傊瑑煽疃鷻C已經足夠應對日常使用。
結論:麥克風收音表現(xiàn)BOSE 700獲勝,畢竟麥克風拾音降噪是BOSE 700的重點之一。不過,這并不代表索尼WH-1000XM3就不盡人意,雖然不如BOSE完美,應對日常使用還是綽綽有余。
索尼WH-1000XM3、BOSE 700無線降噪耳機對比總結
總的來說,兩款產品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降噪耳機,很多方面難以分出勝負,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的對比結果可以總結為以下7點或下方表格:
1.佩戴、操控體驗類似,索尼多了可折疊設計
2.BOSE 700的20小時續(xù)航時間夠用,但索尼更勝一籌,達到30小時
3.索尼支持LDAC等高質量藍牙音頻編碼,并有NFC快速配對,搭配安卓優(yōu)勢明顯
4.降噪效果都是第一梯隊,索尼可更好的抑制中高頻噪音,BOSE低頻降噪稍稍干凈一些
5.索尼注重低頻聽感、聲場更大,BOSE相對均衡
6.BOSE的麥克風降噪優(yōu)勢明顯,但索尼也足夠應對日常使用
7.索尼的手機App功能強大、細節(jié)到位,提供20檔降噪等級、自適應聲音控制等,BOSE則相對簡單
如今,電子產品更新、迭代迅速,索尼WH-1000XM3作為去年推出的降噪耳機,依然能和今年中旬上市的BOSE 700打得難解難分,可見索尼確實是頗有實力。
至于兩款產品如何選擇?它們的官方定價接近,索尼WH-1000XM3 2899元、BOSE 700 2999元,但目前電商售價索尼更具優(yōu)勢。我們認為,如果你是安卓用戶,索尼WH-1000XM3就是首選,因為它不僅支持LDAC、aptX HD高質量藍牙音頻編碼,同時還有方便的NFC藍牙配對,這兩個特性都是目前安卓手機獨有特色。
但是,假如存在大量通話和語音溝通需要,BOSE 700強大的拾音降噪就會成為利器,能有效提升通話體驗,如果不在此類需求,僅考慮降噪效果、音質、App體驗等方面,索尼WH-1000XM3就會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最后,如果大家想進一步了解兩款耳機,不妨點擊下方鏈接,瀏覽我們此前的單品評測:
這可能是2018年最完美的數(shù)碼產品:索尼WH-1000XM3降噪耳機
BOSE 700無線消噪耳機評測:他們再次樹立了行業(yè)新標桿
- OpenAl選擇智譜標準評估GPT-4.1系列大模型,揭開真實實力與潛在風險
- 可靈AI基礎模型引領創(chuàng)新,全球用戶數(shù)破2200萬,開啟AI新篇章
- Tims天好中國門店翻倍,會員破億,未來可期!
- 猿輔導新一代AI學習機:Deepseek-R1重塑學習體驗,5999元起,智慧升級新篇章
- 小米SU7墜崖事故車主再購SU7:生命不止,熱愛不息
- 阿里巴巴辟謠:網傳競購星巴克中國股權為假消息,咖啡巨頭穩(wěn)坐釣魚臺
- 中國跨境電商App在美國異軍突起,從第二梯隊躋身巨頭陣營
- OpenAI推出GPT-4.1:實力升級,價格親民,AI編碼新時代來臨
- 比亞迪業(yè)績爆表:2025年Q1利潤猛增,有望突破百億大關,增長86%-119%!
- AI編程大勢所趨:半年內90%,一年內幾乎全部代碼由AI編寫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