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消息(水易)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累計處置涉詐高風險電話卡1.1億張,攔截詐騙電話18.2億次、短信21.5億條。
從這些數字就能看出反詐形勢的嚴峻。同時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電信網絡詐騙分子也在更新詐騙手段,升級詐騙技術,在這場攻防戰(zhàn)中,反詐手段也亟需提升。
無論是國家法規(guī)層面的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強調要建立預警勸阻系統,還是工信部推出的“斷卡行動2.0”和“不良APP安全治理”組合拳,都是在持續(xù)強化和提升詐騙治理行動。
作為中國移動面向互聯網領域設立的專業(yè)子公司,中移互聯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移互聯”)圍繞號卡安全,以及大數據能力,打造反詐應用,構建起反詐治理新模式,在防范通信身份仿冒、電信詐騙等場景實現新突破。
構建反詐治理新模式
目前針對號卡的反詐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zhàn),一是號卡冒名使用,實際使用人與實名開戶人不一致,斷卡行動主要就是針對“實名不實人”的電話卡;二是詐騙分子難以識別,如經常換機、更換位置、跨境詐騙;三是“沉浸式詐騙”難阻斷,犯罪團伙引導用戶設置免打擾、誘導發(fā)送驗證碼、軟件登出對抗勸阻,導致傳統提醒難以快速觸達起效。
面對這一系列挑戰(zhàn),中移互聯通過深入分析詐騙特征和規(guī)律,基于號卡安全及大數據能力,利用新一代號卡基礎設施,圍繞號卡涉詐全流程,構建了以“發(fā)卡用卡—治理模型—預警勸阻—反詐處置”四大節(jié)點為抓手的全流程反詐解決方案,構建反詐治理新模式。
中移互聯產品研發(fā)負責人介紹,在反詐治理新模式中,號卡全面升級為新型安全基礎設施。手機號碼從原有的通信系統賬號,升級為信息系統可信賬號;SIM卡從單一的通信卡升級為多元的智能卡(超級SIM卡),集安全、通知、位置等能力為一體。
在此基礎上,依托中國移動大數據能力,中移互聯打造了“超級SIM反詐安全卡”反詐應用,面向用戶提供“安全反詐”服務,用戶辦理超級SIM反詐安全卡后即可享受預警、阻斷、實名認證等多樣化的反詐安全服務,切實為用戶提供安全反詐保障。
據了解,該應用可針對用戶關聯手機號碼的賬號、位置、設備、行為等數據進行建模,輸出賬號風險等級和風險標簽,為公安機構有效打擊風險操作提供決策支持。同時,首創(chuàng)必達通知應用,讓每一條反詐預警都能送達到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應對“沉浸式詐騙”方面,反詐應用使用反詐阻斷和呼叫轉移技術,通過必達通知將當前被詐行為告知用戶,用戶點擊確定即可掛斷電話,及時勸阻叫醒被詐人;同時,可配置反詐專線或家人電話號碼,在第一時間掛斷詐騙電話的同時接通反詐專線或家人,進一步二次勸阻。
在涉詐號碼治理上,目前針對大數據識別到的疑似涉詐號碼需在24小時內進行實人認證,未認證或者未通過認證的,暫停號卡功能。針對少數被誤關停的號碼一般采用“三級復通”機制,首先是線上復通、其次是要求用戶本人持身份證去線下營業(yè)廳復通,最后是針對高危用戶則要求其在公安機構進行復通。
向數字政務安全延伸
當然,除了應用于反詐,超級SIM憑借其內置安全芯片,可支持多種國產密碼算法并搭載CA數字證書,是天然的安全硬件載體,賦能更多行業(yè)的轉型升級。
例如在政務場景,政府希望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數字化水平;企業(yè)希望改善后疫情時代的營商環(huán)境,政府引領建設5G產業(yè)生態(tài);人民群眾希望政務業(yè)務“家門口辦理”“最多跑一次”。
為此,中移互聯以超級SIM卡為新型安全硬件,通過5G網絡應用標準、超級SIM增強認證以及國產密碼資源池功能的組合,構建了一張“雙域通、高安全”、具備安全防護能力的5G政務專網,為政府在移動端應用開拓新土壤,連接政府、企業(yè)、群眾。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提升指尖辦公能力,為公職人員提供“隨時隨地的移動工具箱”,延伸就近辦、自助辦的能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家門口的政務服務大廳”,實現善政、興業(yè)、惠民。
中移互聯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廣東省,全省各類政務應用通過安全可控的5G雙域政務專網,一站式接入移動辦公應用,滿足300多萬公職人員安全、便捷、高效的移動辦公。另外在便民服務方面,通過政務服務一體機,可以辦理200多項公共服務事項,解決了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接入難題,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目前已經具備向全國各省規(guī)模復制的基礎。
無論是反詐還是數字政務安全都是中移互聯緊密圍繞中國移動“拓展信息服務空間”的經營工作重點,打造的基于“信息+互聯網”的創(chuàng)新產品,為傳統通信服務打造新價值,從而激發(fā)CHBN價值增長新動能。未來中移互聯將勇當信息服務科技創(chuàng)新公司排頭兵,引領中國移動數智化轉型發(fā)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