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小米在香港的敲鐘上市,中國互聯網企業(yè)在2018年迎來上市的春天。據統(tǒng)計局港交所資料顯示,目前已有超過150家企業(yè)遞交上市申請。在中國互聯網企業(yè)爭相境外上市的浪潮中,不少上市公司企業(yè)員工憑借公司股權實現財富自由。與此同時,持有海外賬戶的持股員工紛紛將目光瞄準海外市場,進行美元資產配置,其中海外房產股權投資平臺WeHome備受投資者青睞。
股權激勵成為企業(yè)競爭人才優(yōu)勢
股權激勵,即通過授予股權或期權,鼓勵經營者參與決策、分享利潤、共擔風險。作為全球范圍內企業(yè)網羅并留住核心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股權激勵在我國上市公司群體中逐漸趨常態(tài)化,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意識到制定長期激勵機制的必要性,并開始推行多期股權激勵計劃。
以今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愛奇藝為例,根據招股書的透露信息,愛奇藝目標融資15億美元。據透露,此次上市募集的資金主要目的是加強品牌認知度,吸引并留存優(yōu)秀員工,為員工提供股權激勵,并獲得更多資金。
與年終獎等短期福利相比,股權激勵的形式更能夠長期改變生活質量,對于普通員工來說,或許還可以實現財務自由的愿望。據統(tǒng)計,2005年百度登陸納斯達克,造就了8位億萬富翁、50位千萬富翁和240位百萬富翁,但實際一些享有股權的員工由于持股比例較少,并沒有實現傳言中的財務自由,例如之前被媒體熱炒的小米員工。
據公開資料顯示,小米擁有14513名全職員工,擁有期權的員工超7000人,超過了小米總員工的三分之一,這些人將瓜分2.22億股,平均每人擁有3.1萬股,如果以最新收盤價16.8港元計算,人均只有52萬港元,折合人民幣僅44萬不到。
持有海外賬戶放眼全球美元資產配置
境外上市的企業(yè)中,持有股權的員工都會擁有海外賬戶,用于股票的交易與結算,不少員工開始將目光瞄準海外市場進行全球美元資產配置,進而實現個人的財富增值。
一直以來美元以其強購買力與穩(wěn)定性,被公認為是“終極”避險貨幣。目前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明顯,分析人士指出,美元正在發(fā)揮其“終極”避險貨幣的作用,美元強勢狀態(tài)在當前環(huán)境下或將繼續(xù)維持,未來有進一步上漲空間。
此外,持有一定數量的美元資產,更利于個人資產配置合理化,同時也將擁有更多財富機遇。目前國內新中產階級開始放眼全球,越來越多的人開設海外賬戶進行小規(guī)模投資實踐,通過多元化方式實現財富增長。
WeHome海外房產投資新模式備受美元資產配置者青睞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一直是投資者的熱門目的地。目前市面上的美元理財產品主要包括:美元存款、美元計價QDII、B股、海外保險、海外直接投資、美國房產等。美國資本市場監(jiān)管嚴格,透明度高,完善的制度與嚴格的法律也使得投資者利益不會輕易受到損害,保證了資金的安全。此外,受美國經濟的支持,美元資產的收益大多較為穩(wěn)健,持有海外賬戶的投資者將目光鎖定在美國,不失為一項明智的投資選擇。
從數據來看,美國股票市場在過去10年漲幅70%,年化收益率5.6%;房地產市場在過去10年漲幅130%,年化收益率8.6%,相比高收益的美股產品,美國房產顯現出了更強勁的增長勢頭,且具有安全穩(wěn)健的特點。除了傳統(tǒng)的投資產品外,國內首家海外房產股權投資平臺WeHome,以其靈活的投資模式和安全穩(wěn)健的收益表現受到了越來越多美元資產配置者的青睞,使投資者既能輕松參與美元資產配置的同時,還能享受美國房產所帶來的紅利。
WeHome為每套房子在美國設立一個SPV,即房產持有專屬載體,該SPV只用來持有這套房子。投資者購買的是這個SPV的股權,享受房子帶來的全部租金和增值收益,嚴格受到法律的保護。
美國房產投資的兩大收益,來源于租金和增值,只有選對了房產,才能獲得更高的收益。WeHome自有的大數據引擎通過監(jiān)測公開數據、和MLS、HouseCanary等專業(yè)數據機構合作,獲取包括消費形態(tài)、交易變化、經濟變化等預判性的數據,建立量化模型。實時監(jiān)測美國市場超過2100萬套房源,優(yōu)選投資標的。
另一方面,相較傳統(tǒng)海外房產數十萬美金的一次性投入,WeHome將合投門檻降低至5000美元,參與者可視自有資金配置情況自由購買。此外,這種投資方式不僅能夠在稅務上享受更多的優(yōu)惠,提升風險緩沖能力,還可以大幅提升資產的流通性,降低出售成本。
另外,在提升管理效率,與保障投資者權益方面,wehome聯合美國當地資深經紀人、資產管理公司,法律機構建立深度合作,建立了一個投資縱深的垂直行業(yè)多角色協(xié)同網絡,以幫助投資者解決從決策到投后管理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