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經濟傳媒協(xié)會、華夏時報主辦,以“新轉折 新媒體 新價值”為主題的第十一屆中國經濟媒體領袖峰會在廣州舉行。途牛旅游網副總裁王樹柏應邀出席峰會,并發(fā)表《媒介價值挖掘 剩余心智流量的價值與轉化》主題演講。
在分享中,王樹柏表示,在媒體發(fā)展新形勢下,更有效地提升媒介的顯性和隱性價值,才能實現(xiàn)從廣告播種到品牌收獲。營銷要以用戶為中心,深耕品牌九度,通過“+”法營銷和共享共贏的方式,占領用戶心智階梯,挖掘用戶剩余心智流量價值。
搜索帶來流量?品牌流量來自線下,媒介顯性和隱性價值不容忽視
Wind資訊數(shù)據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7年4月25日,共有183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廣告宣傳推廣費用,累計達到1633.94億元,其中33家公司廣告費超過10億元,更有8家上市公司廣告宣傳費用超過了30億元。
然而,2017年全年廣告費10億元以上且同比增幅較大的上市公司,除了廣汽集團依靠自主品牌廣汽乘用車銷量持續(xù)高速增長、全新車型開發(fā)取得積極成果實現(xiàn)業(yè)績顯著提升之外,其他公司廣告費的增速均高于營業(yè)利潤增速。
多數(shù)上市公司并未從營銷加碼的行動中獲得太多的業(yè)績提升。問題出在哪里?是流量減少了嗎?還是流量貴了?
王樹柏表示,當大家談論流量減少、流量貴時,要注意到行業(yè)內存在的一個誤解:品牌搜索效果最好。很多廣告主把流量的產生歸功于搜索,故而降低了線下品牌廣告投放費用,轉而投放線上的搜索。實際上,線下品牌廣告的減少會影響品牌流量的產生,從而直接影響到線上搜索對流量的收集。從廣告投放到流量轉化,是用戶從接收信息到接受購買的過程,也是用戶的心智從產生到轉化的過程,品牌主在傳統(tǒng)媒體投放減少時,傳統(tǒng)媒體培養(yǎng)的品牌用戶會減少,品牌流量的搜索就跟著減少。
“從投放到轉化,轉化率越高,該媒介渠道的價值就越高,這個價值是可以占領用戶心智的顯性價值,剩下沒有成功轉化的,其實也已在用戶心智中留有印象,但這個價值還潛藏著,比較隱性。因此,我們不能忽視廣播、電梯、框架、報紙、雜志、戶外等傳統(tǒng)媒體對品牌流量的默默貢獻。一旦用戶有需求,這些媒介渠道的隱性價值就會體現(xiàn)出來。我們需要讓品牌更好地占領用戶心智,提升剩余心智流量轉化,從而實現(xiàn)媒介隱性價值的有效挖掘。”王樹柏表示。
“+”法營銷和共享共贏方式提升剩余心智流量轉化 有效挖掘媒介隱性價值
好的廣告和活動可以幫助品牌提升知名度、認知度、可信度,精準的媒介渠道可幫助提升產品銷量,如此一來,媒介的顯性價值得到提升。而要繼續(xù)挖掘媒介的隱性價值,則就要找到用戶的“剩余心智”。
用戶剩余心智流量在哪里?在回答這一問題前,王樹柏首先對剩余心智流量概念做了闡述。
所謂剩余心智流量,是指廣告主投放的廣告對用戶在產品、品牌、服務等方面產生了印象,但還沒有完成最終轉化的流量,即知道的用戶減去有轉化的用戶,也可以理解為知道暫不感興趣的用戶加上感興趣無消費的用戶。
如何才能提升剩余心智流量轉化?王樹柏認為數(shù)字化是解決隱性價值,獲得剩余心智流量的方法和手段。企業(yè)通過數(shù)據采集獲得盡量全面的用戶消費畫像后,一方面借助第三方平臺廣告投放來觸達消費者,另一方面,基于這些真實的線下消費行為數(shù)據分析,廣告主可以精確地定制活動策略,開展有針對性的營銷活動,使剩余心智流量產生消費。
對于無法數(shù)字化的傳統(tǒng)媒體投放,廣告主在營銷時又該如何實現(xiàn)剩余心智流量的轉化呢?王樹柏認為,廣告主進行營銷時,圍繞剩余心智流量用戶,可以從渠道、內容、市場、技術、廣告、傳播、媒介等著手,將品牌及產品信息觸達剩余心智流量用戶。一方面,巧用“+”法營銷,做到“三點合一”:廣告有記憶點,產品有售賣點,活動有轉化點;用戶需求和產品使用功效統(tǒng)一,傳播內容和產品賣點統(tǒng)一,傳播渠道和售賣渠道統(tǒng)一。同時均衡發(fā)展品牌九度(知名度、認知度、可信度、向往度、參與度、體驗度、滿意度、忠誠度、美譽度),及通過服務“+”法,更好地搶占潛在用戶心智。另一方面,通過共享共贏方式,包括資源共享、渠道共享、客戶共享、市場共享、品牌共享、技術共享等,實現(xiàn)營銷合作伙伴間的共贏發(fā)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