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阿里“陣亡全家桶” :4400億美元帝國的墊腳石)
本文作者秦予,制圖,王躍霞、朱丹,來自創(chuàng)業(yè)家。原文標題《阿里“陣亡全家桶” :4400億美元帝國的墊腳石》。
2017年的馬云,似乎比以往更熱衷于演繹多面角色。他既在《功守道》里演繹武林高手,也會化身店小二接聽淘寶買家的電話,轉眼又站到了湖畔大學的講壇上。而他身后的阿里巴巴,也已經成為一家橫跨電商、金融、文娛、傳媒、醫(yī)療、企業(yè)級服務等各界的龐大帝國,難以用簡單的標簽去定義。
4438億美元市值的阿里,在帝國擴張的道路上,也伴隨著新項目不斷地孵化與收購。和其他巨頭一樣,它們之中,不僅有成功,同樣也包含著無數(shù)失敗。當年科技界見證了雅虎中國和阿里的一場盛大并購,最后的結局,卻是雅虎郵箱、相冊等產品在國內的消失;口碑網也經歷了停止運營與重啟;阿里的淘江湖默默消失在互聯(lián)網江湖中;來往成為明日黃花……
創(chuàng)業(yè)家&i黑馬梳理了阿里曾經的產品“陣亡”榜,這份長長的名單,包含了阿里在電商、社交、搜索等不同領域的失敗嘗試。在阿里“做死”的產品里,創(chuàng)業(yè)家&i黑馬也挑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失敗總比成功的經驗來得更有價值,而這些,也能讓我們嘗試梳理阿里產品路線的發(fā)展軌跡。
雅虎中國
加入時間:2005年被阿里收購
結果: 2013年停止服務
失敗主因:戰(zhàn)略頻繁更迭,雅虎產品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
2005年,雅虎將中國區(qū)業(yè)務連帶品牌交給阿里“代管”,前提是雅虎投資10億美元換取阿里集團40%的普通股,成為阿里第一大股東。當年雅虎中國的門戶業(yè)務、搜索業(yè)務都還不錯,而且這兩塊市場當時還大局未定,雅虎中國尚有足夠的機會突圍,因而馬云也對此期許極高。他曾表示,搜索業(yè)務與自家的電子商務整合之后,可以做到“中國本土搜索第一”和“電子商務第一”,雅虎中國未來也會獨立上市。
然而,后續(xù)并不像馬云想得那樣完美。從被收購到最后停止運營的8年時間里,雅虎中國的業(yè)務經歷了多次轉型失敗后被邊緣化,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
從馬云的豪言中可以看出,最初他醉心的業(yè)務,是搜索。這也和淘寶的商業(yè)邏輯一脈相承,在站內搜索廣告上,馬云看到了商機。而之后的問題是,在門戶轉型的十字路口,后來的中國雅虎舉棋不定,在不同的戰(zhàn)略更迭中,頻繁變化著自己的業(yè)務重心。2007年1月,中國雅虎重組為面向企業(yè)的搜索引擎業(yè)務,但很快它又取消了原來新媒體、搜索、通訊三大事業(yè)部的設置,新成立網站運營部、郵箱運營部等四個部門,卻沒有了搜索部門的影子。
2008年,中國雅虎與口碑網合并,業(yè)務重點徹底轉向生活服務,原有資訊、搜索等門戶業(yè)務被淡化,大批工程師轉為淘寶搜索研發(fā)。2009年口碑網并入淘寶后,中國雅虎再次回歸“門戶”,成為獨立公司。
除了戰(zhàn)略頻繁變化之外,還有一個團隊磨合的坎,阿里一直沒有邁過去。雅虎作為國際化的團隊,與國內民營企業(yè)的文化天然存在障礙,更不要說個性極強的阿里文化了。這一點后來也得到了口碑網創(chuàng)始人李治國的證實,在口碑與雅虎合并后,他透露雅虎與口碑人、阿里人做事風格迥異。
中國雅虎的業(yè)務幾經轉型,均以失敗告終,保留它對阿里而言,已經失去了意義。2012年,阿里與美國雅虎達成回購股份協(xié)議。該協(xié)議規(guī)定,阿里巴巴最晚需在2016年前將雅虎中國品牌歸還給美國雅虎。2013年4月,雅虎中國向用戶發(fā)出停止郵箱服務的通知。6月,雅虎宣布關閉12款產品,其中包括一個老牌搜索引擎。8月31日,雅虎中國正式下線,網站轉向阿里公益頁面。同時,中國雅虎郵箱正式停止服務,由阿里云接管。
淘江湖
誕生時間:2009年
結果:2013年9月被合并至“我的淘寶”
失敗主因:重運營、輕產品,阿里做社交先天不足
對大多數(shù)用戶來說,淘江湖這個名字可能比較陌生,但它曾是當年阿里進入社交領域的第一步棋。
2009年,校內網等SNS好友互動平臺風頭正盛,阿里也不甘落后,基于淘寶推出了淘江湖這一“好友互動+購物分享”平臺,開啟了SNS化嘗試。
但不得不承認,阿里做社交還是“先天不足”的。阿里的運營基因過重,對效率也過度看重。比如,在以KPI為導向的制度下,淘江湖為了完成指標,選擇拉來淘寶用戶并推薦商品,最后,將好端端的社交產品做成了電商。而幾乎同時,阿里還上線了社區(qū)、幫派這兩個與淘江湖一樣功能的產品,讓用戶也“摸不著頭腦”。最終,淘江湖于2013年9月下線,原業(yè)務轉型為淘寶U站,并入“我的淘寶”。
值得一提的是,淘寶在淘江湖失敗之后依然沒有放棄對社交的執(zhí)念,陸續(xù)推出了“來往”、“后院”等一系列社交產品,但都已基本悄無聲息。
來往
誕生時間:2013年9月
結果: 2015年11月改名為點點蟲,轉型做閱后即焚的90后社交
失敗主因:打敗微信的不會是第二個微信
與騰訊此前一直覬覦阿里的電商蛋糕一樣,馬云也想要在社交領域與馬化騰分一杯羹,尤其是在微信發(fā)展如日中天、坐穩(wěn)了移動社交領域第一把交椅的時候,馬云更加按捺不住了——2013年9月,阿里正式發(fā)布移動好友互動平臺“來往”,功能大體與微信類似。
“來往”作為阿里成立網絡通訊事業(yè)部后的第一個核心項目,馬云對它的重視程度不可謂不高,除了馬云親自站臺、請大量明星造勢外,還使出了要求“每一個員工拉數(shù)百位粉絲,否則沒有年終獎”這樣的招數(shù),試圖迅速積累用戶。
然而,正如馬云在騰訊、百度做電商時所言“打敗淘寶的不會是第二個淘寶”,能打敗微信的也不會是第二個微信。
微信早期通過導入QQ多年積累的好友關系鏈,加之極佳的產品體驗,早已構筑了在即時通訊領域的護城河,用戶遷移成本極高。作為后來者,來往并沒有做到差異化,甚至還有不少網友吐槽體驗不佳。
單憑燒錢補貼的方式,想要戰(zhàn)勝微信是不可能的。在風風火火的開局之后,來往并未交出好看的成績單。2015年11月,交了上億美元學費的來往改名為“點點蟲”,轉型做閱后即焚的90后社交,也放棄了與微信的正面競爭。
口碑網
加入時間:2006年阿里對口碑網戰(zhàn)略注資,2008年被阿里全資收購
結果: 2011年停止運營,淡出公眾視線;2015年阿里重啟新“口碑”品牌
失敗主因:與中國雅虎合并的戰(zhàn)略錯誤
此口碑網并非2015年阿里新推出的“口碑”,而是2004年由阿里巴巴第46號員工李治國離職后,創(chuàng)立的生活服務類網站,從房產信息切入,之后很快發(fā)展為當時國內早期最大的一站式生活消費平臺,覆蓋餐飲、休閑娛樂、房地產等多個行業(yè)信息。
2006年,阿里對口碑網進行戰(zhàn)略投資。巨頭帶來的紅利,口碑網確實享用了一段時間——通過與雅虎中國、阿里旺旺以及淘寶網合作,口碑網迎來了巔峰時刻:日均200萬獨立訪客,1000多萬點擊量,分類信息上領先于58和趕集,而餐飲信息僅略低于大眾點評。
拐點出現(xiàn)在2008年。這一年,阿里巴巴全資收購了口碑網,并把雅虎中國與口碑網整合為雅虎口碑,期望通過資源整合,打造一個搜索與生活服務結合的搜索生活服務平臺。然而,這樣硬生生的合并反而讓口碑網陷入混亂,業(yè)績持續(xù)下滑。2009年,阿里推出“大淘寶戰(zhàn)略”后,口碑網又被并入淘寶網。
不斷調整的戰(zhàn)略也日益損耗著口碑網的斗志,此時,老口碑人此時已流失了一大半。2011年,口碑網停止運營,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線。雖然四年后,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合作重啟“口碑”品牌,但業(yè)務體系已經與之前基本不同。
口碑網淡出江湖的時間,也給了大眾點評、58趕集等昔日的競爭對手茁壯生長的機會。在格局基本已定的江湖上,新“口碑”已然成為后來者。
淘點點/口碑外賣
誕生日期: 2013年
結果:2015年淘點點改為口碑外賣,后者于2016年注入餓了么
失敗主因:戰(zhàn)略搖擺+淘寶的交易體系不適用于O2O
淘點點是阿里于2013年推出的移動餐飲服務平臺,期望打造餐飲行業(yè)的“淘寶+天貓”平臺,將餐飲服務變成商品,讓買賣雙方直接交易。淘點點主要提供外賣和點菜功能,通過外賣送上門和到店消費來實現(xiàn)。通過“淘點點”還可以搜索到附近的盒飯、水果、飲料、蛋糕等外賣信息。背靠阿里的流量優(yōu)勢,淘點點一度成為餐飲O2O領域的前三甲。
但完全沿襲淘寶體系的淘點點,很快就面臨了它的進一步成長瓶頸——傳統(tǒng)餐飲店使用淘點點時,相當于自己開了一個“淘寶店”,運營管理都需要自己進行,但這并不是他們擅長的,反而增加了負擔。而餓了么、美團、百度外賣等競爭對手,則采取了餐廳更喜歡的第三方合作模式,能讓餐飲企業(yè)專注于線下店的運營質量。
而且,淘點點頻繁出現(xiàn)調整戰(zhàn)略,把掃碼點菜、訂做系統(tǒng)、排隊叫號等都挨個嘗試了個遍,但都沒有堅持做下來。另外,餐飲O2O的線下地推業(yè)務其實很重,但淘點點卻將這塊交給了代理商負責,導致了管理的松散。
基于這些原因,2015年的外賣市場正以同比340.8%的速度發(fā)展時,淘點點的市場份額卻從11.2%下降到4.73%,并且持續(xù)走低。2015年7月,淘點點APP正式被“口碑外賣”所取代。此后,口碑外賣也是做得不溫不火,最后無奈放棄。2016年,餓了么宣布,口碑平臺的外賣服務也由餓了么提供運營支撐。目前,口碑App、淘寶App和支付寶App的外賣入口,均已直接接入餓了么。
阿里通過開創(chuàng)性的淘寶與支付寶這兩大產品,很早就占據了電商領域的主導者地位。然而,重視運營的阿里,在做產品時未免也會過于重視其“效率”,而忽略產品本身。而在許多戰(zhàn)略制定上,阿里也有過非常多次搖擺不定的情況,經常給后來的競爭者留下了很多機會。
在社交、O2O等阿里并不熟悉的領域上,阿里也難免遭遇產品的“陣亡”。自然,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有特定的優(yōu)勢和劣勢,BAT也不例外。而未來,隨著阿里帝國的繼續(xù)擴張,它將在更多的領域和其他公司的產品短兵相接,而這,也值得我們繼續(xù)關注。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暴漲,穩(wěn)居全球首富寶座
- 阿里巴巴擬發(fā)行 26.5 億美元和 170 億人民幣債券
- 騰訊音樂Q3持續(xù)穩(wěn)健增長:總收入70.2億元,付費用戶數(shù)1.19億
- 蘋果Q4營收949億美元同比增6%,在華營收微降
- 三星電子Q3營收79萬億韓元,營業(yè)利潤受一次性成本影響下滑
- 賽力斯已向華為支付23億,購買引望10%股權
- 格力電器三季度營收同比降超15%,凈利潤逆勢增長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業(yè)績穩(wěn)?。籂I收增長超21%,凈利潤增長超11%
- 臺積電四季度營收有望再攀高峰,預計超260億美元刷新紀錄
- 韓國三星電子決定退出LED業(yè)務,市值蒸發(fā)超4600億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