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開始時的轟動和熱烈,董明珠和雷軍那場著名的十億之賭,現(xiàn)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玩笑。在這一場本就不具可比性的較量里,賭局中的主人公各自經歷得意、失利、反口、失言,好像誰也沒法以一個十足贏家的形象收官,直到最終誰也沒敢再提游戲的結局。
事件回顧到2013年,在央視年度經濟人物典禮上,雷軍與董明珠均獲得年度經濟人物。在頒獎環(huán)節(jié)中,由于受到節(jié)目效果的推波助瀾,雷軍董明珠當場許下“世紀之賭”.雷軍表示如果五年內小米模式營業(yè)額擊敗格力的話,愿董明珠賠給自己1元。董明珠則立馬向對賭澆上一層“熱油”,聲稱如果被擊敗,愿意賠上10億元。
一句玩笑式的賭局,卻像病毒一樣傳播,整整兩年,令董明珠深陷瘋狂營銷的怪圈,其中更誕生了“格力做手機,分分鐘滅掉小米”等無數(shù)名言。另一方面,2015年雖守住國內市場第一位置卻未達預定目標的雷軍亦坦言,過去為冠軍包袱所累,“過得一點也不開心”.
格力手機出世一年仍限內購
盡管董明珠一直在否認危機和焦慮,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傳統(tǒng)家電廠商普遍陷入窘境,亟待轉型變革的大背景下,格力和董小姐一直在不斷地求變。格力手機就是一個例子。
在十億賭局之后,董明珠一直站在小米的肩膀上,營銷上與小米“捆綁頗深”.從一開始輕視做手機的小米,到抨擊“美的”與“小米”的合作是騙子與騙子的合作,從放出“格力做手機,分分鐘滅掉小米”的豪言,最后甚至真的開啟了“做手機”的壯舉。有意思的是,格力手機更像是個被“趕鴨子上架”的產物,發(fā)展一直跟不上董小姐的營銷節(jié)奏。
1月18日,時代周報記者向格力了解手機銷量時,格力市場部部長陳自力向時代周報記者坦言:“格力手機未對外銷售,目前僅限于內購?!?/p>
格力手機在董明珠的親自宣傳下賺盡了眼球,但“賣不出去”卻不禁叫人大跌眼鏡。陳自力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主要原因是因為產能不足?!?/p>
對于格力手機,董明珠曾有諸多豪言:“格力手機2015年目標銷售一億部”“打造三年不用換的手機”“格力手機2代完爆iPhone 6S.”但事實是,一貫強勢的董明珠一再地修改自己擲出的目標。去年7月份,董明珠在科技創(chuàng)新大講堂上透露,格力手機已銷售出幾萬部,年內賣5000萬部不太現(xiàn)實。幾萬銷量相當于格力員工人手一部。直到現(xiàn)在,格力手機的上市也僅是“但聞樓梯響”,不過是一個傳說。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空調領域掌握話語權的格力初戰(zhàn)手機,卻吃了不懂手機的虧。格力手機試水市場明顯水土不服,消費者很難買單,銷售基本上都是靠內部員工和代理商,出貨量在五萬到七萬之間。
格力手機的“難產”,折射出了董明珠和格力在智能家居戰(zhàn)略中遭遇的困境。造手機是格力轉型道路上不得不作出的選擇。傳統(tǒng)家電廠商紛紛跑馬布局智能家居,而手機是智能家居一個最重要的端口。格力目前正在做智能環(huán)保家居系統(tǒng),必須要有手機這樣一個重要的移動控制終端。目前,海爾、美的等家電巨頭都在布局未來的智能家居領域,而美的聯(lián)手小米,TCL、海信都有自己的手機業(yè)務,格力入局則相對較晚,首戰(zhàn)失利。
孫燕飚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格力此前還從金立、聯(lián)想挖過來手機方面的人才,運營成本也是很高的。格力對于是不是由自己賣手機,手機未來是否作為一個獨立品牌來推廣,目前還在博弈中。
2015年初,在廣東省兩會現(xiàn)場,當被問及賭局之事,董明珠一改以前的強勢,而是輕描淡寫地回應道:小米搞房地產了就不符合之前的賭約了。她認為,隨著小米涉足房地產業(yè),“10億賭約”已經取消。不過,這個單方面的賭局取消被雷軍以“并沒有進軍房地產”還擊“打臉”.
這一年,截至前三季度,格力營收為815.23億元,同比下降17.1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9.53億元,同比微增1.27%.反觀它的競爭對手,美的前三季度營收1113.74億元,同比增長2.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10.12億元,同比大漲23%.
2012年,格力電器順利實現(xiàn)了千億元營銷目標。隨后董明珠提出:“格力未來5年每年按200億元的增長速度,可以實現(xiàn)2000億元?!敝敝翗I(yè)績下滑情況凸顯,董明珠才坦承:2015年要完成1600億元的既定目標有點吃力,將2015年定為了格力電器的休整年。
除了未盡的“手機夢”之外,今年初,董明珠又向外界拋出了她的“機器人夢”,即將機器人業(yè)務,作為繼空調和電機之后的第三大業(yè)務“.在董明珠看來,格力未來的發(fā)展就是機器人生產,用自動化設備生產自動化設備。格力不僅要自己完成機器換人,還要幫助別人機器換人,開辟家電制造以外的第二條跑道。對于謀劃機器人的進展,陳自力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公司目前正在謀劃布局中,暫未能透露。
去年11月,格力接受多家機構調研時曾表示:”從營收角度,機器人在短期內不可能有顯著貢獻,只是一個業(yè)務亮點。因為機器人是很個性化的市場,格力的起步相對比較晚,但是這個業(yè)務方向有比較好的前景?!?/p>
歷來,董明珠雷厲風行、說一不二的女王性格被業(yè)界稱為鐵娘子,但一部格力手機卻讓董明珠失去了業(yè)界對她的期待,外界不禁有所疑問,未來機器人又將如何造夢?
如今,62歲的董明珠已在風口浪尖上。或許,比起那些轟轟烈烈的豪言,董明珠更需要向外界釋放的,是一個可以兌現(xiàn)的承諾。
小米增長放緩大興副業(yè)
十億賭局當中的另一主角,極少利用賭局炒作,面對董明珠的數(shù)度挑釁仍保持風度的雷軍,在過去的一年亦是毀譽參半。欣賞雷軍的人,覺得他重新定義了”科技的樂趣“,討厭雷軍的人,認為小米沒有技術專利的積累加持,很難跑贏未來手機界的馬拉松。
國產智能手機競爭陷入血海之戰(zhàn),面對增速放緩,雷軍同樣倍感焦慮。
近日,小米召開名為”2016小米鬧天宮“的年會,公布了小米手機全年出貨量。關于2015年的銷售目標,雷軍同樣改過口風,去年年初將一億部的預期銷量調低至8000萬部。而小米2015年最終超過7000萬部的銷量,雖守住國內市場第一的位置,卻距離雷軍8000萬部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在中國手機聯(lián)盟秘書長王艷輝看來,去年國內智能手機的增長紅利主要來自線下渠道,線上渠道未來兩年內的增速不會太明顯。這意味著,過去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家致富“的小米結束了過去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如何多條腿走路成為關鍵。
小米網(wǎng)市場部公關副總監(jiān)尹磊向記者表示:”其實我們在去年已經嘗試性地布局線下,比如小米4c發(fā)布以后,全國19個小米之家同步線下銷售,還有小米在北京的當代商城開店同時具備體驗和銷售功能,以后我們在大中電器中塔店開了小米專區(qū)銷售產品,這都是線下的嘗試,今年我們也將對去年的經驗進行總結,進行更多線下銷售的探索?!?/p>
回顧2015年,雷軍的表態(tài)多少有些失落:”2015年,小米被出貨量8000萬臺的目標所累,過得一點都不開心?!暗劶靶∶椎奈磥?,雷軍坦然的態(tài)度頗有些驚喜:小米2016年最重要的戰(zhàn)略就是,”開心就好“.
雷軍表示,未來小米將繼續(xù)堅持”去KPI“的戰(zhàn)略,放下包袱,解掉繩索,開開心心做事情。2016年,小米將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事情是聚焦,聚焦核心業(yè)務,突破關鍵技術;第二個就是補課,苦練內功,夯實基礎;而第三個就是探索,籌建小米探索實驗室,研究最前沿的技術和方向,為小米的發(fā)展奠定下一個臺階。
值得注意的是,當智能手機的前景越來越像幾年前的PC時,也是時候另辟戰(zhàn)場,把握下一次技術浪潮的先機了。”大膽探索“”大興副業(yè)“,或將成為小米新一年的主旋律。雷軍透露,2016年聚焦核心業(yè)務的同時,也要組建特種部隊,突破核心元器件的關鍵技術。今年小米將籌建小米探索實驗室,研究今天最前沿的科技和方向,首先將進軍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和機器人領域。這是小米官方首次宣布進軍VR.
目前,谷歌、Facebook、三星 、騰訊等科技界巨頭均宣布進軍VR計劃,據(jù)Digi-Capital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去年全球虛擬現(xiàn)實公司在增強/虛擬現(xiàn)實領域的投資額已突破10億美元。目前VR行業(yè)仍處于起步階段,供應鏈及配套還不成熟,未來市場潛力巨大,VR/AR硬件和軟件市場潛力將達到1500億美元規(guī)模,預計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0%.
- 2025中國移動云智算大會丨第二屆“五岳杯”量子計算挑戰(zhàn)賽圓滿落幕
- 微軟否認停止中國區(qū)運營 裁員實為旗下合資公司微創(chuàng)
- 前2個月我國軟件業(yè)務收入18965億元 同比增9.9%
- 國產CPU一枝獨秀:北京終端設備龍芯集采占六成
- 《國家創(chuàng)新指數(shù)報告2024》發(fā)布 中國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排名第十位
- 華為2024年全球銷售收入8621億元:智能汽車、終端和數(shù)字能源增長迅猛
- 第九屆華為ICT大賽中國總決賽編程賽在東南大學舉行,晉級全球總決賽名單揭曉
- 聯(lián)想集團CTO重磅宣布:將打造模型工廠
- 楊元慶立下聯(lián)想新財年軍令狀:營收再次雙位數(shù)快速增長
- 信息量極大!楊元慶描繪聯(lián)想創(chuàng)業(yè)5.0時代藍圖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