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很多公司等著今年開始的中移動TD-LTE大單救命,但是TD-LTE的發(fā)展還要再滯后1-2年。在近期的一次內部會議上,中移動高層明確提出了TD-LTE規(guī)模商用時間是2015年!
在剛結束的2013中移動總經理研討會上,董事長奚國華和總裁李躍在2015年(展開TD-LTE規(guī)模商用)的時間點上保持高度一致,李躍還明確提出終端發(fā)展策略:“2013 年仍以3G終端為主,4G終端主推數據終端和雙待機;2014年3G/4G終端并舉,4G終端涵蓋數據終端、雙待機、VoLTE終端;2015年以4G終端為主,主要是5模10頻的手機終端。”
這個策略完全配合了2015年TD-LTE規(guī)模商用的計劃。中移動對此清醒的認識是,TD-LTE要真正大規(guī)模放號商用,還面臨著終端、話音解決方案和網絡建設等成熟度問題。
從中移動內部測試來看,目前TD-LTE的致命問題是話音問題不好解決,雖然很多供應商號稱可以提供延時不超過2秒的VoLTE 解決方案,但這個方案的問題是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無法跨設備平臺,而且需要完善的網絡覆蓋支持,起碼在頭三年無法實現(xiàn)。無奈之下,中移動選擇TD-LTE/GSM雙待機來做暫時的過渡,但是這種手機由于要配備兩套射頻系統(tǒng)會造成功耗很大,成本高,大大影響用戶體驗。另一種語音方案CS Fallback,在測試中的實際效果很不好,據稱最長話音接通記錄是16秒,大大超出人類忍受極限。
TD-LTE網絡建設本身也有一些問題。近期突出的就是中移動內部的建設方式之爭。雖然正在進行的20.7萬載頻招標中,約有75%采用了F頻段升級方式,但這種方式長期使用有許多問題,比如與TD-SCDMA的搶頻率,飽和和干擾等,在這次會議上,董事長奚國華提出,“下半年后期,包括明年到底應該建什么樣的網絡的問題,都要認真思考”,預示著中移動內部關于TD-LTE建設方式的問題并未塵埃落定。
此外,在已有的試商用測試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不同省份之間的TD-LTE終端無法漫游!中移動內部不同部門之間對此相互指責,網絡建設部門認為是BOSS進度太慢,無法提供用戶信息鑒權,支撐系統(tǒng)則表示嚴重抗議,認為當初建設的時候就沒考慮好漫游的方案,BOSS系統(tǒng)沒能按進度完成是受網絡建設的影響。還有供應商極力撇清責任,認為目前中移動在試商用期,所有的用戶數據都存放在南方基地,調取有一定困難,造成暫時性的無法漫游。這一情況雖然是暫時性的,但是很有可能在后年之前,各省的TD-LTE用戶只能在本地網使用。
那么,后年才能真正商用的TD-LTE,對中移動顯然意味著壓力激增。一方面,中電信和中聯(lián)通在不斷分流3G用戶市場,目前來看,3G市場已經是三足鼎立;另一方面,電信聯(lián)通在4G上不甘人后,表現(xiàn)積極,而且在爭取成熟度更高的FDD LTE.相信在后年之前,中移動在主要城市的TD-LTE試商用,會遭遇對手毫不留情的反擊。
在壓力倍增的情況下,中移動會怎么辦?當年蘋果推出令人驚艷的MAC OS,微軟9年后才做出視窗操作系統(tǒng),靠的是走兼容、開放的人民戰(zhàn)爭,從而贏得與蘋果一戰(zhàn)。中移動在時間窗口,依靠強大的財力和用戶基礎,拖住對手,就是勝利在望。
在全國總經理座談會上,李躍提出了存量經營、流量經營、集客經營、新業(yè)務發(fā)展四輪驅動,形成前端、后端和總部三大平臺體系。前端是專業(yè)化營銷服務體系,包括各省公司和專業(yè)公司;后端是集中化資源運營體系;總部是戰(zhàn)略資源配置管理平臺。
基本上來看,李躍的思路是圍繞著開源節(jié)流的的核心來設計。只不過,今日的移動,創(chuàng)新與效率已經不復往日的優(yōu)勢,在TD-LTE真正到來的時間窗口前,中移動能穩(wěn)住多少市場份額,還是一個未知數。
- 2025中國移動云智算大會丨第二屆“五岳杯”量子計算挑戰(zhàn)賽圓滿落幕
- 微軟否認停止中國區(qū)運營 裁員實為旗下合資公司微創(chuàng)
- 前2個月我國軟件業(yè)務收入18965億元 同比增9.9%
- 國產CPU一枝獨秀:北京終端設備龍芯集采占六成
- 《國家創(chuàng)新指數報告2024》發(fā)布 中國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排名第十位
- 華為2024年全球銷售收入8621億元:智能汽車、終端和數字能源增長迅猛
- 第九屆華為ICT大賽中國總決賽編程賽在東南大學舉行,晉級全球總決賽名單揭曉
- 聯(lián)想集團CTO重磅宣布:將打造模型工廠
- 楊元慶立下聯(lián)想新財年軍令狀:營收再次雙位數快速增長
- 信息量極大!楊元慶描繪聯(lián)想創(chuàng)業(yè)5.0時代藍圖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