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只要在手機上點一點,再到銀行辦張卡,10萬元的貸款就拿到手了。錢一到賬,我家房頂的光伏設備就可以安裝施工了。”這兩天,一連串的好消息讓浙江諸暨的農戶王大伯喜上眉梢。
在這之前,浙江鑫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升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王大伯,隨著“百萬家庭屋頂光伏工程”建設的啟動,像他這樣的農戶可以利用自家農房屋頂來發(fā)電,而且效益很可觀。
不過讓他犯難的是,購買3套設備要花費近12萬元,當了大半輩子農民,一下子要拿出12萬元現錢不是件容易的事。工作人員向他推薦了浙商銀行的貸款,但王大伯一開始是拒絕的——辦卡開戶、遞交材料、核保簽字等“繁文縟節(jié)”讓他望而生畏。
工作人員告訴他,銀行貸款“手續(xù)繁、資料多、放款難”已經成了過去式。只要在手機上點一點,浙商銀行的“點易貸·光伏貸”就能拿到手。
王大伯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在手機上發(fā)起申請。沒想到點擊了“確認”按鈕后還不到1小時,他就收到了貸款已審批通過,只需到附近的浙商銀行網點辦卡開戶,10萬元貸款便即刻到賬?;叵胝麄€辦理過程,王大伯感覺自己只是給了張復印件、簽了個字、辦了張卡,可銀行貸款竟然這么快就辦好了。
“‘金融+互聯網’時代,浙商銀行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撬開信息不對稱的堅冰,改變了傳統小微業(yè)務人海戰(zhàn)術的勞動密集型屬性,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務效率,把小微金融的道路越走越寬。”談起科技金融正在如何改造銀行小微服務,浙商銀行副行長吳建偉這樣說道。
一直以來,小微群體的融資難、融資貴都是個世界性難題。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告訴《金融時報》記者,一方面,金融資源配置天然不均衡,傳統技術條件下,金融服務主要在線下進行,邊際成本高,導致金融機構對小微客戶興趣不大;另一方面,小微企業(yè)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合格抵質押物,這使得傳統風控手段難以針對小微群體實現信息的低成本搜集和持續(xù)動態(tài)的風險計量,不良率較高,因此銀行積極性普遍不高。
當下,金融機構一直在探索如何運用科技的力量、數字化的方式來幫助小微企業(yè),破解信息不對稱、服務效率較低等問題。金融科技能創(chuàng)造新的商業(yè)模式、業(yè)務流程、產品、風險管理、服務效率等,對商業(yè)銀行影響較為明顯。目前,金融科技已經開始對小微企業(yè)金融服務,特別是在提升用戶體驗、降本增效、風險管理等方面,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網商銀行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網商銀行累計向小微企業(yè)和小微經營者發(fā)放貸款4468億元,其中發(fā)放給農村客群的貸款為264.5億元;同時,累計服務小微企業(yè)和小微經營者客戶數571萬戶,戶均貸款余額2.8萬元;累計服務農村客戶75萬戶,信貸余額中11.9%為涉農貸款,年末涉農貸款余額39億元。
據網商銀行行長黃浩透露,在去年整個市場資金平均融資成本大約上漲了1%至6%的情況下,該行給小微企業(yè)的平均貸款利率卻較上一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
科技是改變這一狀況的關鍵因素。
在網商銀行400多名員工中,服務線下小微商戶的線下運營員工僅僅只有20人,而風控技術人員卻有近200人。在成本控制方面,官方數據顯示,網商銀行每筆貸款的平均運營成本僅為2.3元,其中2元是電費和存儲硬件等技術投入費用。
不僅僅是網商銀行,作為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本身具備一定的互聯網技術,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找出解決小微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的路徑。
既要依法合規(guī)經營、守住風險防控底線,又不能因循守舊、畫地為牢,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按照近年來國務院、銀保監(jiān)會提出的小微金融政策方向進行大膽探索——即“產品創(chuàng)新、服務創(chuàng)新和渠道創(chuàng)新”和“提高小微企業(yè)金融服務的批量化、規(guī)?;?、標準化水平”。
前期“微粒貸”產品積累的成功經驗,讓微眾銀行更愿意去嘗試“科技+小微”的模式。“一方面,‘微粒貸’產品本身就有服務覆蓋到小微企業(yè),根據我行曾隨機收取的客戶問卷調研,貸款用途方面有約20%的客戶明確是用于‘做小生意’;另一方面,‘微粒貸’也是以科技為基礎,以大數據風控為手段,通過大數據對客戶進行精準畫像,防控風險,這些風控方面的原理應用于小微企業(yè)信貸領域也是相通的。”該負責人指出,當下包括國家發(fā)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各地稅局、國家電網等都為銀行在豐富小微企業(yè)數據源、提升數據模型的可用性和可實施性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2017年,微眾銀行創(chuàng)新研發(fā)國內首個服務小微企業(yè)的全線上、純信用的對公流動資金貸款產品——“微業(yè)貸”。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風控,成功引入線上授權、刷臉視頻、電子合同、電子存證、電子印章、線上仲裁等新型技術,客戶從申請至提款全部在線完成,真正實現小微客戶“不用跑一次銀行,企業(yè)貸款已到賬”。
科技提升著小微金融的效率,讓更多小微企業(yè)主能夠獲得貸款,讓“小買賣”不再難做。而業(yè)內人士同時認為,隨著接入數據的逐步增多以及科技手段的提升,小微金融將更加大有可為。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馬云現身支付寶20周年紀念日:AI將改變一切,但不意味著決定一切
- 萬事達卡推出反欺詐AI模型 金融科技擁抱生成式AI
- OpenAI創(chuàng)始人的世界幣懸了?高調收集虹膜數據引來歐洲監(jiān)管調查
- 華為孟晚舟最新演講:長風萬里鵬正舉,勇立潮頭智為先
- 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在上海開幕 攜手共建數智金融未來
- 移動支付發(fā)展超預期:2022年交易額1.3萬億美元 注冊賬戶16億
- 定位“敏捷的財務收支管理平臺”,合思品牌升級發(fā)布會上釋放了哪些信號?
- 分貝通商旅+費控+支付一體化戰(zhàn)略發(fā)布,一個平臺管理企業(yè)所有費用支出
- IMF經濟學家:加密資產背后的技術可以改善支付,增進公益
- 2022年加密貨幣“殺豬盤”涉案金額超20億美元 英國銀行業(yè)祭出限額措施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