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阿里巴巴的關鍵一戰(zhàn)

對于任何一個互聯網玩家們來講,找到一個可以橋接互聯網時代與AI時代的橋梁,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于阿里巴巴來講,同樣如此。

當張勇執(zhí)掌阿里巴巴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阿里巴巴更多地將關注的焦點聚焦在傳統(tǒng)的業(yè)務上,張勇對于阿里巴巴的改造,同樣僅僅只是局限在原來建構于互聯網之上的那些業(yè)務,同樣僅僅只是停留在組織架構的層面。

很顯然,雖然張勇的這些改造,能夠給阿里巴巴帶來一定的改觀,但是,欲要從根本上解決阿里巴巴的困境和難題,根本是不可能的。

說到底,阿里巴巴需要一場更加底層,更加觸及靈魂的變革,才能真正解決自身所面臨的困境和難題。

雖然張勇在阿里巴巴一手鍛造出來了雙十一,但是,欲要從更深層次上解決當下阿里巴巴面臨的困境和難題,或許,張勇還缺少些許的能量。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我們才看到了張勇的去職,以蔡崇信、吳泳銘為代表的阿里元老們的回歸。

當蔡崇信、吳泳銘開始回歸阿里巴巴,我們才看到了一場有別于張勇式的阿里巴巴的新改造的開始。

同張勇的守成不同,蔡崇信、吳泳銘對于阿里巴巴的改造更加深入和徹底,更加底層和基礎,更加大刀闊斧。

如果對蔡崇信、吳泳銘對于阿里巴巴的改造進行總結的話,其實他們是和馬云不斷地在內網所發(fā)聲的AI電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的。

說到底,現在的馬云更多地扮演著的是靈魂角色,而蔡崇信和吳泳銘則是扮演著操刀手的角色。

于是,一場以AI為主導的變革,開始在阿里巴巴的身上上演開來。

阿里巴巴與AI之間的情結,開始浮出了水面。

當下,幾乎在阿里巴巴的所有業(yè)務線上,我們都可以看到AI的身影,幾乎在阿里高管的每一次演講上,我們都可以聽到AI的字眼。

透過這些跡象,我們都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在擁抱AI上的堅決。

不得不說,阿里巴巴對于AI的全面加持,的確是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的。

憑借著的AI的加持,以百度為代表的玩家們的逆襲,業(yè)已被市場證明是正確的。

現在的百度,早已不再是那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亦步亦趨者,而是變成了一個AI落地和應用的領導者。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百度與ChatGPT的屢次正面硬剛上,看出一絲端倪。

說到底,百度對于AI的率先布局,讓它有了今天的累累碩果,實現了逆襲。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百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外界證明了AI是未來的主流和方向。

如果說,百度對于AI的率先布局,讓它嘗到了AI的新紅利的話,那么,以騰訊、京東為代表的玩家們對于AI的落地和應用,則是讓我們看到了AI的大潮業(yè)已洶涌而來的現實。

時至今日,AI業(yè)已成為了驅動騰訊增長的新引擎,業(yè)已成為了京東將京東采銷這樣的新商業(yè)模式落地的突破口。

對于阿里巴巴來講,在AI上的缺席,相當于是缺席了互聯網玩家們的新一輪競爭。

說到底,只有不斷地擁抱AI,不斷地尋找自身與AI結合的方式和方法,阿里巴巴才能繼續(xù)留在互聯網玩家們競爭的牌桌上。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阿里巴巴言必稱AI,做必靠AI,正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說到底,只有不斷地增加阿里巴巴在AI的話語權,才能繼續(xù)讓阿里巴巴留在AI新世代的牌桌上。

否則的話,阿里巴巴不僅無法停止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頹勢,而且將會把自身的發(fā)展帶入到新的困局之中。

透過阿里巴巴對于AI的傾盡全力的擁抱,透過馬云一次次地對于AI的發(fā)聲,我們看到了阿里巴巴誓將改變自身的迫切。

然而,正如百度在擁抱AI上經歷了長時間的摸索與實踐一樣,正如京東、騰訊等玩家們在尋找自身業(yè)務與AI的結合上經歷了長時間的試驗一樣,阿里巴巴若要在AI的新賽道上有所作為,同樣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的。

至少從當下阿里巴巴的發(fā)展情況來看,其對于AI的全面擁抱,還停留在相對較為初期的階段。

無論是阿里巴巴在看待AI上的C端思維,還是阿里巴巴在落地AI上的平臺邏輯,我們都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對于AI的理解,依然還是互聯網式的。

雖然阿里巴巴對于AI的擁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止住下降的勢頭,但是,如果想要借助AI打一個翻身仗,并且重拾以往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輝煌。

或許,阿里巴巴需要做的,并不僅僅只是互聯網式的擁抱這么簡單,而更加需要一場深度且全面的變革。

說到底,阿里巴巴在擁抱AI的問題上,還是要告別互聯網式的思維,僅僅只是將AI看成是一種和以往的新零售、新電商類似營銷概念式的存在,而是將AI看成是一種可以與自身的業(yè)務深度融合,特別是能夠給自身的商業(yè)模式帶來徹底改變的存在。

對于阿里巴巴來講,它還是要更多地尋找AI與自身這個大的供應端的結合點,它還是要更多地尋找AI與自身所服務的商家的結合點。

借助AI的方式,真正讓自身的運行邏輯發(fā)生一次深度的改變,借助AI的方式,真正讓上游商家的生產和服務實現一次徹底的嬗變。

當阿里巴巴將對于AI的關注從C端轉移到了B端,轉移到了平臺端,或許才算是找到了自身與AI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方式和方法。

否則的話,阿里巴巴對于AI的擁抱,依然還停留在互聯網的層面上,依然還局限在傳統(tǒng)的邏輯之中。

事實上,一場有關AI的落地和應用的新競爭,正在拉開序幕。

早前,周鴻祎就曾經指出,今年是AI落地的元年。

那么,為什么去年不是AI落地的元年呢?

我認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今年以前有關AI的應用,更多地是偏向C端的。

雖然這種方式對于AI的普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欲要讓AI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用,僅僅只是將發(fā)展的目標局限于C端,而沒有實現AI對于B端,特別是供應端的升級與改造,那么,AI的效能,其實是無法得到完全的發(fā)揮的。

對于任何一個想要在AI時代有所作為的玩家們來講,必然需要將更多地目光聚焦在B端,而非C端,才能真正把握AI時代的新紅利。

百度借助AI對于交通、教育、農業(yè)等諸多產業(yè)的深度改造,自然是不必說的。

蘋果與ChatGPT的合作,將AI落地到自身的應用上,同樣讓我們看到了AI與B端結合的發(fā)展方向。

同樣地,AI與騰訊、京東的結合,同樣讓它們的內在元素、運行邏輯都發(fā)生了一場深度而全面的改變。

可以說,這才是AI真正可以發(fā)揮出自身的全部效能,真正可以將自身跳出互聯網式的發(fā)展邏輯的關鍵所在。

當阿里巴巴開始與AI結合,特別是當阿里巴巴開始有著深深的AI情結,其實,它更多地是需要找到一種AI與自身結合的方式,更多地需要找到與自身平臺上所聚集著的大量的產業(yè)端用戶結合的方式。

當AI成為了阿里巴巴自身實現嬗變,實現去平臺化、去中心化的方式和方法,當AI成為了阿里巴巴這個大的生態(tài)體系下的B端用戶實現生產方式改變的方式和方法,阿里巴巴或許才算是找到了擁抱AI的正確的姿勢。

透過其他玩家們與AI的結合,我們其實可以看出一條非常清晰的路線圖。

即,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平臺型玩家們更多地是需要借助AI的方式對于原有的業(yè)務進行改造,對原有的B端用戶進行流量之外的新賦能,才實現了自身與AI的同頻共振,獲得了新的發(fā)展。

對于阿里巴巴來講,或許同樣需要如此。

跳出C端的早期萌芽狀態(tài),真正用AI去改造自身與上游的產業(yè)端,或許才是阿里巴巴真正可以將AI的效能發(fā)揮到最大的關鍵所在。

結語

AI,是阿里巴巴的關鍵一戰(zhàn)。

無論是馬云作為阿里巴巴的創(chuàng)始人對于AI的搖旗吶喊,還是以蔡崇信、吳泳銘為代表的操刀手們所開啟的對于阿里巴巴的改造,我們都可以看出,阿里巴巴有一股非常濃烈的AI情結,甚至可以說,阿里巴巴將AI看成了企穩(wěn)止跌的解藥。

不得不說,阿里巴巴的這樣一種破釜沉舟的做法,是值得稱贊的。

然而,阿里巴巴對于AI的關注,并不能夠僅僅只是停留在C端,而是更多地需要轉移到自身的平臺以及上游產業(yè)端的廣闊市場之中。

當阿里巴巴找到了自身以及上游產業(yè)端與AI共舞的方式和方法,當阿里巴巴邁出了AI時代的第一步,AI與阿里巴巴之間的化學反應,或許才能迸發(fā)出更大的能量。

這個時候,阿里巴巴才不會是一場全新變革的缺席者,而是一個繼續(xù)可以停留在牌桌上,同以往的競爭對手們同場競技的「種子選手」。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4-10-22
AI,阿里巴巴的關鍵一戰(zhàn)
AI,阿里巴巴的關鍵一戰(zhàn)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